当前位置:

大学“高中化”并非对孩子成长负责

来源:红网 作者:毛雯霞 编辑:刘经纶 2025-08-28 15:27:21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毛雯霞(云南财经大学)

近日,《半月谈》的一篇报道把“大学越来越像高中”摆上了桌面来谈论:早自习、晚点名、熄灯查寝、家长群通报成绩,甚至研究生请假也要家长按手印。大学生们调侃“梦回高中”,辅导员们也叫苦,直言如果不这么管,学生一出事,板子就打到学校身上了。

看似两难的情况,实则是一种责任错配。学校用形式上的严格,掩盖了育人责任的实质,家长用成年之名,却继续行监护之责。学生夹在中间,既没学会自律,也没学会承担。

把大学当高中管,核心是“不出事”。只要学生按时打卡、成绩及格、晚上在寝室,学校就能在台账上写下“尽责”二字。但台账不等于成长。熄灯能熬夜,却防不了内心的空虚;家长群能通报挂科,却通报不了学生为何厌学。学校把管理简化为可量化的指标,实质是把“育人”交付给纪律,把“成人”交付给家长。一旦出事,学校可以拿出签到表、家长知情书,证明自己“管过”。这般管理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形式主义”,只管程序正确,不管结果是否有利于学生独立。把资源投入学业预警、心理支持、就业指导,而非查寝、打卡,或许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报道里最刺眼的,是研究生请假还要家长按手印。十八岁的法律成年,在校园里被悄悄“推迟”。家长群、成绩单、电话报备,无不在暗示:家长仍然是学生出事后的兜底性保障。于是,部分学生顺水推舟,把挂科归因于“老师没提醒”,把错过招聘季归咎于“学校没安排”,大学成了幼儿园与社会的尴尬夹层。学生在规则上是成人,心理上仍是巨婴。另一方面,学校与家长把责任边界模糊成一张温情的网,看似保护,实则剥夺了学生第一次为自己全权负责的机会。家长应该做的,是在学费之外,让渡管理权。孩子挂科,先问学生,再问学校。

大学之所以不同于高中,正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成本可控的试错场。熬夜打游戏、荒废学业、实习与课程冲突……这些“弯路”本身就是成长的一部分。学校该做的,不是把弯路捋顺或全部封死,而是在路口设立清晰的警示牌。不及格就重修,违纪就处分,毕业要求写明白。剩下的,让学生自己走。与其查寝,不如公开历年因沉迷游戏被退学的数据;与其家长群通报,不如把毕业学分、补考政策一次性讲清。把后果前置,比把纪律前置更有效。自律不是被管出来的,而是让学生意识到“学分修不够就得延迟毕业,熬夜伤身就得自己挂号”后,自发产生的成本意识。

大学“高中化”不是简单的管多管少,而是成年人如何学习对自己负责的一场演练。学生们修炼本领的过程也是需要多方合力的,把大学这个富有含金量的“演练场”继续修成温室,看似安全,实则误了花期。真正负责,是学校敢于把“后果”还给学生,家长敢于把“决定权”还给学生,学生敢于把“失败”扛在自己肩上。如此,大学毕业证才不仅是学历证明,更是成年证明。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毛雯霞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62/1523347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