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随新
长沙市市场监管部门202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年全市共接收处理投诉举报43.68万件,其中职业索赔投诉举报达20余万件。此前,长沙20多家蛋糕店被同一人以“蛋糕上点缀了不能吃的鲜花,违反食品安全法”为由举报并要求赔偿。从职业索赔的诉求热词词云统计来看,牟利性投诉举报人的重点索赔方向集中在食品过期、标签标识、广告宣传等领域。(8月27日 《三湘都市报》)
维权本是消费者手里的“利剑”,是市场秩序的“安全阀”。可如今有人把这把剑磨成了“算盘”,将投诉举报做成了“生意”。长沙20多家蛋糕店被同一人反复举报索赔,这不是什么故事,而是当下“职业索赔”乱象的缩影,借“维权”之名行“围猎”之实。
从食品标签到广告宣传,这些“维权专业户”像猎人般精准围猎,他们的目标不是维权,而是索赔;不是净化市场,而是榨取利益。那些盯着食品标签、广告宣传“挑刺”的“专业户”,并不是真为消费安全较真,而是瞅准了小商户怕麻烦的心理,把“索赔”当成谋生手段。有经营者被同一人举报400多次,门店不是在应对投诉,就是在去协商赔偿的路上;基层监管部门一半精力耗在这类投诉上,本该查伪劣、护民生的力量,倒成了“职业索赔产业链”的“陪跑员”。这哪里是守护权益?分明是对营商环境的隐形消耗。
更该警惕的是这种“生意”的破坏力。当投诉从“维权工具”变成“牟利武器”,伤害的不只是经营者。小蛋糕店为防举报不敢用新鲜装饰,小超市为索赔把临期商品全下架,最终消费者可选的东西少了,市场本该有的烟火气也淡了。就像长沙那20多家蛋糕店,本想靠手艺挣口饭,却被“职业举报”缠得焦头烂额——这种畸形的“生意经”,本质是在啃食市场的诚信根基。更有甚者,一人反复购买同类问题商品索赔,或多人共用同一号码轮番投诉,其动机昭然若揭。这不仅是对经营者合法经营的恶意侵扰,更是对消费者集体维权资源的无情挤占与公共信任的严重透支。这哪里是维权?分明是以“维权”为名的骚扰勒索,浪费行政资源,扰乱市场秩序,最终损害的是真正需要维权的消费者利益。
面对这股歪风,长沙没有坐视。七部门联合出台规定,十二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异常名录数据库,用大数据建异常名录,把“反复举报、虚假投诉”这些猫腻亮出来。这套组合拳打得及时、打得有力,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长沙方案”。这招准就准在既没堵死正当维权路,又给“职业索赔”套了缰绳:你要是真受了骗,投诉渠道敞开;但你想靠“挑刺”牟利,数据库里有记录,执法部门有办法。这才是治理的智慧——既护消费者的“底气”,也给经营者的“安心”。
说到底,投诉举报这把“剑”,该指向黑心商家,不该对着本分经营者;该为公平撑腰,不该替牟利开路。维权不是生意,别让“职业索赔”搅了市场的局。消费者敢维权,经营者敢经营,监管者善治理,这才是我们该有的消费生态。毕竟,谁也不想买块蛋糕还要看“举报黑名单”,更不想诚实做生意的人,倒被“假维权”绊了脚。把变味的“生意经”拆了,让真正的维权硬气起来,这事儿,值得较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邓随新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