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走英雄之城系列评丨他们守护的洞口,如今是我们看见历史的窗口

来源:红网 作者:曹修萍 编辑:张广蓉 2025-08-29 15:22:09
时刻新闻
—分享—

629c12c3c18a381f24050d7aa223ecda_306360af32b847d9a9a9720637a31fcc.jpg

□曹修萍

1945年4月,雪峰山春雾未歇,这座横亘湘西的天然屏障,迎来了抗战中一场关键性的山地攻防。

洞口,在这场攻防之中,见证了不怕牺牲的民族气节,留下了军民同心的英雄印记。

洞口,这座普通的湘西小城,一度成为了“西南总闸门”。1945年,日军为了夺取芷江空军基地,集结了约8万余人的兵力,向湘西地区大举进攻。

洞口是雪峰山麓的东向门户,一旦失守,日军就能循资水入芷江,威胁重庆,进而使援华受阻,抗战士气受挫,延缓其战败局势。

守洞口,守住的是湘黔孔道,是芷江机场、是重庆门户,守住的是正面战场转守为攻大好形势,更是不让侵略者在中国大地最后一次抬头的决心。

“荷戈执锄纷纷起,誓保家国卫桑梓。”重返洞口见到萧上游先生时,他拿出了一本父亲萧幼雄珍藏多年的回忆录,那是祖父萧健皆先生的抗战经历。

回忆录翻到最后一页,萧健皆的这句诗在我们心头激起阵阵波澜。这是当时每一个中华儿女投身抗敌的情感写照,它告诉我们,抗战的胜利,不仅是战场上的拼死搏杀,也是军民同心团结一致的结果。

月溪之胜,乃萧健皆号召亲友、共策保乡之举。他们以40余人枪组成江口自卫队,对抗万千敌人。他们以山为营、以锄为戈。他们翻山越岭、扰乱敌心。他们用智慧,让“小战场”牵制了“大战局”,更触发了村村响应的抗战链条。

江口之捷,乃军民同心,各行所长之策。空军集中火力攻打日军,击退日军15次冲锋。自卫队在合岩屋四处埋伏,让日军可能出现的地方,都有预先设伏的中国人,一次次击垮日军心理防线。更有无数江口民众义无反顾投入斗争,舍生忘死支援前线。老人妇女煮饭炒菜,青年人运送伤员。中国民众的团结一心,终让日军落荒而退。

在1945年的春夏之际,洞口会战的胜利,让雪峰山“地理闸门”和“历史闸门”的面貌渐渐清晰。

山的高峻使得日军的机械装置难以深入,山的纵深又让中国军民诱敌深入,山的复杂让日军难以捉摸……它的胜利,早已超越了军事上的普遍意义,成为了一座精神坐标,一个方向指引。

“一纸降书落芷江”,抗战的硝烟已然散去八十载。当我们重走洞口这座英雄之城,重登雪峰之巅,遥望那炊烟袅袅的安宁图景,那些血火交织的往事在脑海中苏醒——历史书页间的一撇一捺,化作旋律在心头回响。

那是老人捧出最后一碗稻米的粗粝双手,是妇女连夜赶制千层底布鞋的烛灯昏黄,是少年高举火把照亮行军路的灼灼目光。如今这旋律依旧奏响:它是乡村振兴路上新农人直播带货的乡音,是大山上风电叶片划破云层的弧线,是实验室里芯片研发不熄的灯火。

八十年以来,抗战精神的基因密码,早已镌刻进新时代的奋斗史诗。

今天,当我们把名字写在志愿者的名单、乡村振兴的账本、建设者的名册里,我们和当年洞口的乡亲与战士续写着同一行字:山河已无恙,吾辈当同心。烽火虽远去,但洞口的故事和抗战精神永远留存在每个人心中。

来源:红网

作者:曹修萍

编辑:张广蓉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63/1523686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