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喆姝(山西大学)
近日,一款“鲁迅同款毛背心”火上热搜。有网友戏称,这是文豪的战袍,穿上秒变“人间清醒文学青年”,也有作家表示,穿上之后写稿更快了!鲁迅同款背心秒变“写作外挂”,穿上就能“写得快”的功能成了追捧对象。但当年轻一代争相购买鲁迅OOTD的热潮过去后,留下的却是大众的写作焦虑和其背后的消费主义陷阱。
如果有人说,只要穿上一个毛背心就可以“下笔如有神”,你会相信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但如果这个毛背心是大文豪鲁迅的呢?答案是否不同。
“鲁迅同款背心成爆款”现象并非孤例:考前拜孔子、转发锦鲤……这些行为无不是将工作和学习的压力转移到具象的符号上。而为了这种虚幻的心理寄托,盲目跟风,如果鲁迅先生看到,他估计也会唏嘘不已。
盲目跟风解决不了写作焦虑,更开不了所谓的“外挂”。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指出,现代消费已从使用价值转向符号价值,人们消费的不再是商品本身,而是其背后的符号意义。在这场鲁迅OOTD的热潮中,消费者购买的并非保暖衣物,而是“写作效率”“文化认同”甚至“文学灵感”。这种符号消费往往掩盖了真实需求,使人在不断追逐外部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忽视了内在能力的培养和自我努力。
但如果消费能解决一切写作难题,谁还会进行扎实的写作训练和知识积累?鲁迅之所以成为文学巨匠,并非因为某件特定衣物,而是源于他深厚的文学素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敢于直面现实的勇气。1931年,当《北斗》杂志社的编辑问鲁迅“创作要怎样才会好”时,先生就写下《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作答,“将自己所经验的琐事”总结为八条规则,其中之一就是“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这对于快节奏时代硬凑KPI的人来说无疑是中肯的建议。这些实实在在的建议,远比任何“写作外挂”更为珍贵。
真正的进步来自于行动,而非符号消费。在AI代写盛行、碎片化阅读泛滥的今天,写作确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工智能可以提供模板甚至生成文本,但却难以替代人类的独特思考和真实情感;碎片化阅读提供了海量信息,却可能削弱我们深度思考的能力。灵感不在书斋之中,而来源于对日常生活深刻的思考。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对语言的精益求精、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这些都不是一件背心所能赋予的。
鲁迅同款背心的售卖热潮终会过去,写作焦虑和其背后编织的消费主义陷阱仍需破除,学习和继承鲁迅先生的批判主义精神,我辈仍需努力。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李喆姝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