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停车12秒收费4元,别让技术精度冲淡治理温度

来源:红网 作者:李梦瑶 编辑:汪敏星 2025-08-29 21:55:48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李梦瑶(重庆大学)

据上观新闻报道,近日有市民称“把车停在路边,让后排父母下车,只停了12秒,结果收了4元停车费,真是胸闷!”“智慧停车”是上海交通部门推动交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通过“无人值守、电子监管、自动计费、便捷支付”的智能化管理,实现停车资源共享。本应更加便民的“智慧停车”,却让不少上海市民感到不便。

近年来,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持续提升,停车难、停车贵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的人工收费,到90年代的出入口管理,再到如今的无人化智能收费,技术进步确实让停车收费越来越“智能”。如何保障便利停车,停车该如何收费?看似日常,却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

“智慧停车”的精准度令人惊叹,摄像头能准确识别车辆停靠时间,计费系统能精确到秒。正是这种“分秒必争”的精确度让部分市民苦不堪言,有市民称,“我只停了一分钟查看导航,也被收费。”技术追求的是精确和效率,城市治理需要的是温度和弹性,城市治理如此精准,真的有必要么?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浪潮中,我们往往沉迷于技术带来的全新体验,却忽视了对技术使用效果的理性评判。有新技术加持的解决方案未必就是合理的,有数据支撑的决策未必就是正确的。只有当技术能为治理赋能、为服务加分时,技术的使用才是有价值的。公共停车位本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承载着公共服务功能,而非需要盈利的商业项目。从这个角度看,高精度计费的必要性值得商榷。

当我们用冰冷的算法替代有温度的人工服务时,城市管理的“智商”虽然提高了,但“情商”却在下降。智慧的本质不在于精确,而在于能够理解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传统收费模式下,收费员的存在提供了协商的空间,市民可以解释沟通,拥有被理解和包容的可能。而在技术逻辑中,“长期占道”和“便利老人下车”都被一视同仁地认定为需要收费的停车行为。

当我们把治理责任推给技术时,实际上也在逃避自身应承担的责任。算法背后仍是人的价值判断,选择2分钟还是15分钟作为起收点?选择按秒计费还是按时段计费?这些看似技术性的参数设置,实质上体现着治理者对公共服务的理解和态度。

表面上,智慧停车确实提高了管理效率,解决了“僵尸车”的问题。但深层来看,它恰恰暴露出其背后的管控逻辑——通过技术对市民的行为进行监控并给予即时的惩罚。这种管控思维忽视了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为了躲避停车收费,部分市民将车辆停放在停车位以外的区域。精确化管控并未带来高效率和高便利性,反而导致了秩序的混乱。

技术追求的是精确性和效率最大化,但生活需要的是弹性和人情味。停车问题是困扰有车一族的突出问题,我们完全可以设计出既保障秩序又兼具温度的智能系统,比如设置15分钟的免费缓冲时间,根据区域功能调整收费策略,为特殊情况提供便捷的申诉渠道。这些都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价值选择问题。

面对智慧停车的争议,我们需要反思的不仅是具体的收费规则,更是整个数字化治理的价值导向。在这个技术加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的不是炫技,而是克制;不是追求极致的精确,而是保持必要的温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李梦瑶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63/1523905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