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涵希(四川轻化工大学)
8月18日,云南昆明晋宁区一环卫工人不慎摔倒,临街店铺一女店员将其扶起却遭辱骂。据了解,“环卫工人认为,是女店员之前倒水才导致自己摔倒。”周边派出所出警后经查看周边的监控,环卫工人摔倒确实和店员没有关系,“(路滑)不是店员造成的,是路面低洼积水造成的,已将客观事实告诉她(当事环卫工人)”。晋宁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表示,事发后,民警曾前去调解,“双方达成了和解”。(8月19日 极目新闻)
这则带着几分“错位感”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与以往“扶人反被讹”的新闻不同。这次的事件没有恶意碰瓷的算计,更多的是因信息偏差产生的误会。但它依然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当下社会人际互动中的复杂心态,既有本能的善意,也有难消的顾虑,更藏着对特定群体的关怀期待。
不同于“扶不扶”“救不救”议题中常见的“善意被讹诈”,这起事件的核心是“误会”。环卫工人在工作中摔倒,出于对自身权益的维护,下意识将原因归为周边门店的行为,这种情绪或许急躁,却并非刻意“讹人”。作为户外劳动者,环卫工人顶着风吹日晒作业,路面隐患本就与他们的安全直接相关,摔倒后产生的焦虑与误解,本质上是对工作风险的本能反应。
事实上,对环卫工人这类户外劳动者,多一份体谅与善意,或许能减少许多类似的误会。例如,临街店铺若能主动清理门前积水、提醒过往环卫工注意路况,社区若能及时排查修补低洼路面等,这些细微的善意,既能为环卫工的安全“兜底”,也能让人际互动少些对立、多些温暖。
这起看似“小事”的纠纷,却也无意间触碰了公众心中的一个“痛点”——正如多数网友所言,“如果在路上遇到老人自己摔倒,不太敢扶,怕被讹”。这种顾虑,早已不是个别案例的影响,而是多年来 “扶人反遭诬陷” 的负面事件留下的心理阴影。从南京彭宇案引发的全国性讨论,到后来多地出现的“老人摔倒后无人敢扶”场景,“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扶”的歪理,都让“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蒙上一层灰。
在我看来,网友的担忧并非多余,一旦没有监控、没有证人,扶起摔倒的老人后,若被反咬一口,不仅要耗费时间精力自证清白,还可能面临经济损失。这种“怕被讹”的心态,与昆明事件中的“误会”性质不同,却指向了同一个问题,当善意可能伴随未知风险时,人们会本能地选择谨慎。
不过,谨慎不等于冷漠,法律始终在为善意“撑腰”。正如最高法在“扶不扶”问题上亮明态度,坚决防止“和稀泥”。就像昆明这起事件中,监控视频清晰还原了真相,既还了店员清白,也让环卫工人的误会有了澄清的依据,这恰恰说明,证据与法律,是化解善意顾虑、澄清人际误会的关键。
昆明这起“扶人争议”事件,最终以和解收场。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远不止于此,对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要多些换位思考的善意,对“扶不扶老人”的顾虑,要靠法律与理性化解。
没人愿意生活在一个“不敢扶、不愿帮”的社会里,也没人希望自己或家人摔倒后孤立无援。当我们对劳动者多份体谅,对陌生人多份信任,对法律多份信心,善意才能真正卸下“顾虑” 的包袱,多些助人善意,少些“扶不扶”焦虑。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李涵希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