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悟空到钟馗: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新点子”

来源:红网 作者:徐毅成 编辑:刘经纶 2025-08-21 15:42:03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徐毅成(中国人民大学

8月20日凌晨,科隆游戏展开幕活动最后时刻,游戏科学公司发布了备受瞩目的作品企划《黑神话:钟馗》。在去年的《黑神话:悟空》火爆国内外,实现口碑与财富的双丰收后,游戏科学决定构建一个“黑神话”世界观,将中国的更多神话志怪故事纳入改编范围中。原型人物钟馗的选取颇令人惊讶——他在一众大热的仙侠IP人物中显得相对比较冷门。也为此,一些玩家认为游戏科学应当先继续打磨《悟空》的DLC(可下载的新内容)或是基于西游世界观进行延展。毫无疑问,游戏科学在IP发展上做了个不同寻常的决定。

从“悟空”到“钟馗”,从耳熟能详到“小众神仙”,这样的变化尽管剑走偏锋,但值得尝试。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改编上,费一些功夫开辟新路,也许比沿着旧路径走更富远见。

以《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为例,它们都是古代从话本小说开始流传至今且家喻户晓的传说作品。在电视时代,又通过央视的改编成为了数代人的童年回忆。因此,当电影乃至流媒体时代到来之际,从这些已经相当成熟的领域中汲取灵感,进行创作是自然而然的文化产业惯性。其中,也颇有一些改编收获了观众的认同,例如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乌尔善数年前的《封神第一部》等。作品受众已有一定的文化认知基础,使相关作品在表现剧情、勾勒世界观时,减少了“编码”“解码”的沟通成本,也为扩大目标群体提供了有利条件。

然而,对经典IP的反复使用,在近年来更多呈现出负面的效果。在“豆瓣”电影平台搜索“西游”,有超过20部电影评分不满6分;搜索“封神”,结果亦不遑多让,有14部电影评分在6分以下,其中更不乏有3分之下的“大烂片”。

这种惨淡的景象揭示了我国当前传统文化改编产业的困境:三四十年后的今天,许多创作者依然在啃央视和香港电影人的老本。“西游”和“封神”IP的大众性质,使得许多从业者用投机取巧取代了用心钻研,将各种烂俗情节套上“西游”“封神”的外壳输送给观众。家喻户晓的孙悟空扮演者六小龄童曾言:“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一方面,是赛道拥挤而不得不标新立异“乱编胡说”;另一方面,则是路径依赖而生搬硬套。观众自然会用钱投票:以周武王和邓婵玉谈恋爱、正反派主角“集体降智”的离谱剧情,乌尔善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在今年春节档输得惨不忍睹。

与之相比,发掘小众传统文化IP在风险之外,是更大的机遇。“陌生感”能够营造惊喜,而不多的旧世界观也允许创作者拥有更大的改编空间,而不至于受到“乱编”的指责。新IP与旧IP的联动,则是熟悉与新鲜的碰撞,能够催生更多的灵感火花——在《黑神话:钟馗》的宣传视频中,开幕就是精细鬼和伶俐虫的形象,而后钟馗的威严身影缓缓浮现。在打破既有世界观藩篱的基础上,悟空、钟馗能够在新的“黑神话”宇宙中开辟出自己的新故事。

这种“混搭”并非没有先例——漫威宇宙让北欧神祇与美式英雄并肩作战,日本的FGO世界则允许玩家召唤世界各地历史、神话中的“英灵”,都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也让许多人第一次认识了“雷神索尔”“圣女贞德”这些异域文化中的重要角色。而当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西游记”世界观,会发现这个已经大获成功的IP本身就是发掘“新点子”的产物——道家的玉皇大帝会求救于佛家的如来,和真实世界中的唐朝高僧玄奘取经历史交织在一起,再搭配性格各异的徒弟和形形色色的妖怪,共同融合为一个浑然天成的冒险故事。对既有资源的持续发掘和转化、融合,正是数千年中华文化不断发展的“源头活水”。

《黑神话:钟馗》的推出,不啻为一次踏出舒适圈的勇敢尝试。它为让人逐渐产生审美疲劳的中国传统文化改编产业增添了新的亮色,也能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出海赋能。当外国游戏博主好奇搜索关于钟馗的百科知识,一个在京剧、长城、李子柒之外的崭新国风文化,便悄悄埋下了跨国传播的种子。而当游戏剧情中的钟馗辨善恶、斩妖鬼时,中国人在神话传说背后的精神内核,也能够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世界上的其他人。大众的IP固然亲切,小众文化也蕴藏着活力。中华传统文化如此博大,是时候在旧故事之外,寻找些新点子了。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徐毅成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65/1521721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