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熺宁(山西大学)
近日,上海市虹口区区图书馆一本记录读者诉求的留言本意外走红。空调温度、饮用水质、儿童喧闹……这些琐碎的留言,因图书馆逐条回应、附上水质检测报告的认真态度,引发网友点赞。这种“件件有回应”的服务理念,让一本小小的留言本成为观察公共服务温度的窗口,也为新时代公共服务如何突破物理边界、抵达人心深处提供了鲜活样本。(8月20日 澎湃新闻)
公共服务的温度,首先体现在对个体诉求的珍视。在虹口区图书馆,留言本的位置从服务台移至走廊角落,这一看似微小的调整,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文考量 。图书馆管理者敏锐意识到,许多“i人”读者更倾向于通过文字表达需求,而服务台的公开环境可能让他们产生顾虑。这种对用户心理的精准把握,折射出公共服务从“以设施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范式转变。正如社会学家项飙所言,现代公共空间的价值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能否为普通人提供“附近”的归属感。这种从“显眼”到“隐秘”的空间重构,不仅提升了留言本的使用率,更让公共服务从“物理存在”转变为“情感连接”。
这种温度更体现在服务供给的弹性与智慧。面对读者增设微波炉的诉求,图书馆并未简单拒绝,而是在安全考量与用户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点。通过加强巡查、设置温馨提示等方式,既保障了公共安全,又传递了服务善意 。这种“有限回应”的智慧,打破了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展现出公共服务的柔性治理能力。在数字化浪潮下,虹口区图书馆的实践尤为珍贵。在一些公共机构还沉迷于技术赋能的效率神话时,虹口区图书馆却用最传统的纸质留言本,构建起人机协同的服务生态,以共情心态理解群众需求。
展示策略的转型,则让公共服务从“内部存档”走向“公共对话”。虹口区图书馆留言本定期更换,但共性问题如空调温度争议被保留展示,形成“问题-回应-再讨论”的公共议题链。这种透明化处理,将图书馆从“服务提供者”转变为“社区共建者”。类似的,东莞图书馆提出“让更多人享受图书馆”,不仅通过延长开放时间、增设分馆扩大覆盖面,更通过读者建议征集、主题活动策划等方式,让公众参与服务优化。公共服务若仅停留在“完成任务”层面,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孤立状态。而当服务者主动公开问题、回应关切,甚至将争议转化为改进动力,则能构建起与公众的信任纽带。
公共服务的延伸更需要制度创新的支撑。上海图书馆系统“一卡通”覆盖431个网点,实现资源全城流动。这一案例揭示 : 公共服务的温度,既需要一线工作者的用心,更依赖系统性的制度设计。虹口区图书馆的留言本并非孤立存在,其背后是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整体支撑。从市级图书馆的通借通还,到区级场馆的精细化运营,再到街道书房的嵌入式服务,形成了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服务网络 。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治理智慧,让公共服务既能保持专业性,又不失人情味。
从“许愿池”到“连心桥”,虹口区图书馆留言本的走红,本质上是公众对“有温度服务”的集体呼唤。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的今天,人们对公共服务的期待已从“能用”升级为“好用”,从“规范”升级为“暖心”。这种转变对服务提供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有感知需求的敏感;不仅要服务当下,更要面向未来。若未来的公共服务能像虹口图书馆那样,将留言本中的每一条诉求都视为改进的契机,将每一次回应都当作信任的积累,其温度自然能穿透物理边界,触达更多人的心灵。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刘熺宁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