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婷(中国人民大学)
近日,一位名叫乐怡的广西女孩走入了大众视野。视频中,她身着一袭古风服装,戴白色面具,背一把宝剑,落落大方、毫不避讳地展现自己先天缺失的左臂,活脱脱一副“杨过”形象,令人过目难忘。
据九派新闻报道,乐怡小时候曾因身体缺陷而自卑,也曾被同学嘲笑,这让她在学校里一度只敢穿长袖。但随着年龄增长,她逐渐意识到,更多人投来的目光并非恶意,而是“好奇”与“心疼”。在网友的建议下,她开始模仿杨过,并成功接到了洗衣粉品牌的商业合作。
乐怡的故事并非个例。如今,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正在巧妙地将自身的“缺陷”转化为独特优势,不仅在事业上取得突破,也赢得了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
在《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的舞台上,演员雪冰用一句“我当领导,那还不得一手遮天啊”赢得满堂喝彩。小时候的一场意外让他失去了右手。成为脱口秀演员后,他以幽默的语言讲述自己身体的残缺。笑声,成了最有力的武器,既打破了观众的心理壁垒,也实现了更深层的理解与共情。
在一次访谈中,他表示脱口秀就是他的一双翅膀。从受伤后的赔偿经历、福利企业的工作,到家人们的帮助与关怀,雪冰借助脱口秀展现出一幅立体而真实的生活图景。站在台上的他,打破了“残疾等于弱者”的刻板印象,用看似“地狱”的笑话为痛苦脱敏,也带领观众超越身体残缺的表象,看见他生活中的温暖与坚韧。
除了残缺的肢体,作为工具与符号的假肢,也可以成为独特的个人标志。1975年出生的艾米·穆林斯因先天缺陷曾被医生断言:“这个孩子永远不能直立行走,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奔跑,更不可能独立生活。”
然而,她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却是身为模特的璀璨身影。自1998年起,她穿着二十多双风格各异的假肢——雕花木腿、水晶靴、机械义肢——一次次走上T台,闪耀全场。
在这些故事里,他们并没有囿于自身的缺陷,而是主动地与缺陷和解,将残缺的肢体化作自己身上独一无二的记忆点。提起他们,人们会想到一个乐观的广西女孩,一个幽默的脱口秀演员,一个英姿飒爽的模特,而不是首先想到“一个肢体残缺的人”。他们不是悲情故事的主角,而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然而,在有关他们的报道中,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叙事:一个有着身体缺陷的人,不屈服于命运,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成功。
长期以来,残疾人总是被笼罩在一种悲情化的叙事中。媒体报道往往把他们塑造成“身残志坚”的励志典型,或苦等救助的慈善对象。他们的个人特质被湮没,沦为模板化的故事角色:要么是“克服巨大苦难”“超越极限”的奇迹样本,要么是“哭泣、无助、困苦”的永恒受害者。正是这些源远流长、无处不在的悲情叙述,将他们牢牢固定在“弱者”“他者”和“被帮扶者”的位置上。
也因此,面对残疾人,公众往往流露出心疼、害怕或区别对待的态度。社会宣传也大多倡导“帮助他们”,始终以俯视的帮扶视角相待。我们一直努力帮他们“补短”,却似乎忘了:他们首先是人,是有喜怒哀乐、有才华也有缺点、有梦想更有追求的、鲜活而完整的人。“残疾”只是他们人生经历中的一个维度,甚至可能成为他们人生木桶中“最长的那块板”。
我们应当改变“残疾即弱者”的固化认知,换一个角度重新理解他们:盲人可能拥有更敏锐的听觉;自闭者可能对世界有着异常深刻的洞察;肢体残缺者也可以将残缺转化为个人深刻的记忆点。我们应当放大这些独特之处,而不是放大残疾本身。
唯有如此,残疾人才能真正走出“被服务”的标签,挣脱“身体障碍即累赘”“残疾等于吃低保”的刻板印象。他们不必陷入祈求怜悯的循环,也无须终生困在与残缺的对抗中——相反,他们能够与自我和解,接纳不同,并进一步发掘、发挥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社会也应当借此转向:从弥补短板,到发挥长处;从俯身帮扶,到平视共建。让每一个人都能人尽其才,各美其美,真正见其所长、用其所善。
诸如独臂女孩乐怡、脱口秀演员雪冰、模特艾米·穆林斯,他们的故事都不是遥远的神话,也不是用来催泪的励志标本,只是关于尊严、创造与生命本真的真实叙述——在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上,他们本就该是主角。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代婷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