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录取通知书屡出“岔子”,问题在哪?

来源:红网 作者:吴昆成 编辑:刘经纶 2025-08-02 15:19:54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吴昆成(华中师范大学)

今年夏天,多所高校和中学的录取通知书接连“翻车”:校名漏字、报到变“报告”、错寄他人、字序颠倒——本该庄重的人生邀约,竟频频因低级错误沦为笑谈。

这已不是第一次。从南京到上海,从高校到中学,类似事件几乎年年上演。人们不禁要问:一份承载着无数家庭期待的正式文书,为何总在最基础的环节上栽跟头?

表面上看,是印刷疏忽、校对缺位、流程管理松懈。但深层问题或许更值得警惕: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许多单位仍把录取通知当作“例行公事”,缺乏对程序严肃性的敬畏。一个“学”字可漏,一个“到”字可误,看似微小,却折射出对个体权利的轻视——对收到通知的学生而言,那可是一段人生新程的起点。

也有人会说,错误已被纠正,补发即可,不必上纲上线。此言不假。程序纠错机制的存在,恰恰说明制度有自愈能力。但频繁“小病”仍需让人警惕:若每次都要靠事后补救,是否意味着事前预防形同虚设?况且,并非所有影响都能挽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岂可轻忽?

横向看,许多单位在重大文件发布前设有“三审三校”制度,而录取通知书却常由外包印刷、临时人员操作,流程简化、责任模糊。纵向看,过去纸质通知稀缺贵重,校方反复核验;如今批量印制、电子化普及,反而滋生了“错了再改”的侥幸心理。技术提升了效率,却未必提升了责任心。

当然,也不能一味苛责。基层行政人手紧张、任务集中,招生季工作高压,出错确有客观因素。但正因如此,才更需建立标准化流程与复核机制,把“人防”与“制防”结合起来。

录取通知书不只是纸,它是一所学校的门面,更是教育尊严的具象。一字之失,失的不仅是准确,更是信任。我们不妨宽容一次失误,但不应纵容一再重演。毕竟,对那个拆开信封的年轻人来说,这封信,很重。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吴昆成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83/1517346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