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庠垄(湘南学院)
近日,江苏苏州一小伙骑车时与逆行女子发生剐蹭,女子拿出手机边拍摄边不停质问。视频中,女子多次试图诱导男子承认责任,但男子始终坚持只认交警裁定,以一句平静却坚定的“我听交警的”回应,全程堪称教科书式应对。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8月9日,大象新闻联系到小伙本人,证实了“交警认定对方全责”的消息。
“我听交警的,等交警处理!”当骑行男子面对女子的质问与拍摄,这句回应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公共纠纷中常见的认知误区。这场看似普通的刮蹭事故,因男子“教科书式”的理性应对与女子后续的执拗操作,意外成为一堂生动的公共课——在规则社会里,音量分贝从来与是非曲直无关,情绪宣泄替代不了程序正义。
事故现场的拉扯,往往最能暴露人性的真实底色。女子刮蹭后先以拍摄视频施压,试图用舆论绑架事实;男子却始终紧扣“等交警处理”的核心,不被对方的情绪裹挟,不陷入无谓的口舌之争。这种差异背后,是对公共纠纷解决机制的清醒认知:道路交通事故的责任判定,既不由嗓门大小决定,也不因谁先“占领”镜头而倾斜,而是由交通法规与客观事实共同裁决。
男子的应对之所以被赞为“教科书”,在于他守住了两层底线:一是拒绝“私了式”的情绪化妥协,坚持将争议纳入法定解决渠道,这是对规则的敬畏;二是不被对方的拍摄行为干扰,既不抢夺设备激化矛盾,也不畏惧镜头刻意辩解,这是对程序的信任。反观现实中不少纠纷,当事人或因“怕麻烦”私了留下隐患,或因“争口气”升级冲突,最终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男子的冷静,恰是破解这类困局的钥匙: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让规则成为纠纷的“最终裁判”。
“我听交警的”是一堂规则社会的必修课,让理性跑赢情绪。在菜市场的讨价还价里,在小区业主的争吵中,在网络评论区的争论时,总有人信奉“嗓门大即真理”“先发声即占理”,却忘了规则才是社会运行的基石。
男子的冷静与交警的裁决,恰是对这种迷信的有力纠偏。它告诉我们遇到纠纷,第一反应不该是“比谁声音大”,而应是“找谁来评理”。争议解决的路径,不该是“往网络发”,而应是“按规矩办”。这种认知的建立,既需要个体层面的理性自觉,也离不开社会对规则权威的持续强化:当“按程序来”成为共识,“谁闹谁有理”的土壤自然会变得贫瘠。
愿这场刮蹭事故留下的,不只是一张责任认定书,更有一种清醒。在法治社会的图景里,最有力的“辩解”永远是事实,最可靠的“后台”永远是规则。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刘庠垄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