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麓民
从今年暑期开始,云南玉溪元江县要求学生家长每日必须在手机上完成两次“暑期安全提醒”打卡,未按时打卡的学生不仅会被老师在班级群直接点名,还会面临老师的电话催促。这一规定引发部分家长和老师的不满,认为其流于形式、加重负担,实为转嫁责任。当地教体局则回应称打卡是工作需要,旨在保障学生假期安全,不会增加负担。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此前已发文提醒,部署暑期安全工作应避免频繁打卡等形式主义做法。(7月31日 红网)
不可否认,“暑期安全提醒”打卡确实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老师的督促也体现了责任心。但当教育部门把打卡次数和完成率当成核心指标,层层加压时,制度设计的初衷就变了味。安全管理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被简化为手机屏幕上的几个数字;家校之间本应充满温情的互动,变成了机械的点击和催促。观看防溺水视频要截图反馈,安全知识要背诵默写,班主任还要为没打卡的学生担责……这些形式上的负担,早已超过了打卡本身应有的安全价值,变成了一场数字时代的形式主义的“留痕秀”。
显然,打卡保安全的做法,反映了某些地方基层治理中技术治理走偏。数字化工具本应提高效率、精准服务,却成了追求留痕、制造数据的便捷手段。强制家长打卡,实际上是把本应多方共治的暑期安全责任,通过行政手段不恰当地转嫁给了老师和家长。结果老师宝贵的精力都花在了统计、催促、填表上,没时间去重点家访、排查真实隐患、进行个性化安全指导。家长也在疲于应付中感到厌烦和不满,反而让他们忽略了孩子的实际动态。打卡记录只能证明手指动过,无法证明眼睛看过、脑子想过、脚步查过。安全防护的关键在于监护人的实时警觉、孩子的安全意识与技能、以及物理环境的改善与监控,这些显然都无法通过打卡实现。试问,如果打卡完成了但监护不到位导致悲剧发生,打卡记录能成为免责金牌吗?如果打卡没完成但监护到位了,是打卡制度的功劳吗?
这种对打卡的依赖,是形式主义在基层治理中的反映。教育部早就明确要求暑期工作要避免“频繁打卡”等形式主义,但地方教育部门却选择了最容易量化却最低效的管理手段。这本质上是以行政便利替代精细治理。当防溺水安全被简化为每天两次打卡和背诵防溺水“六不准”时,看似层层压实的安全责任,实际上只是悬浮在打卡的指尖。
学生暑期安全需要政府、学校、社区及家庭多方共管共治。比如,政府应主导完善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加大公益性暑期托管和活动场所供给,组织力量进行高风险区域巡逻。还可利用技术手段做好智能预警。如根据气象、历史事故等大数据分析高风险时段和地点,向家长及孩子定向预警推送。这比泛泛的每日打卡更有实际价值。
打卡本身并非原罪,但当其异化为形式主义的负担,既无法真正保障安全,又引发普遍反感时,其存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就值得深刻反思和调整。摒弃打卡依赖,推动构建务实有效的共治网络,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着力的方向。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王麓民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