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与其争当“主理人”,不如先做好“服务员”

来源:红网 作者:童婉乔 编辑:吴海刚 2025-08-04 21:17:51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童婉乔(中国传媒大学)

近日,各社交媒体平台掀起“上海咖啡店主理人”的模仿热,博主们纷纷还原消费者“误入主理人咖啡馆”的场景:“主理人”(实则是店员)对进店顾客“爱搭不理”,服务姿态堪称“霸凌式”;产品介绍掺杂生僻英文单词,从咖啡豆产地拉扯到口感“前后调”层次,听起来天花乱坠的手冲,一尝一个翻车。这些记忆中的场景精准刺中大众集体痛点,在互联网催生出“太潮不敢进”“规矩比服务多”等热梗,更触发了网友“去主理人店呼叫服务员”的行为艺术。

“主理人”是一个网络用语,其指代品牌集创意、决策、运营及精神领袖于一身的核心灵魂人物。以区别于传统“店主”或“商人”,突出审美权威与文化溢价的特征。在上海“摩登”“前卫”城市标签的加持下,“主理人”一词与安福路的精品咖啡馆、买手店深度绑定,构建起标榜“生活哲学”与“价值认同”的溢价空间。

原来主理人就是不理人吗?“我是来消费的,不是来听人讲课的”,喝咖啡还有低消,“提前预约”完全是“装模做样抬高身价”。“主理人咖啡”的雷点概括起来就是:价格虚高(88元、108元特调咖啡风味模糊)、服务缺位(进店无人接待、店员姿态高傲)与身份虚伪(顶着高级头衔的“主理人”专业性存疑)。

在上海街头“一块砖头可以砸中十个的主理人”,放眼咖啡师、民宿老板、外卖骑手皆可冠名。更离奇的“街头饮食文化主理人”“煎饼结构主义主理人”等称谓不断涌现,映射着公众的不满与调侃。部分清醒店主挂出“这里没有主理人,只有认真生活的人”宣言,以此来反思荒诞称谓背后,文化符号究竟被滥用至何种地步

健康的服务业生态,不应该允许标签泛滥和专业失焦。无论是什么理念、什么哲学,先适配当地、当时的需求,才有养分来供给生长。当三四线城市消费者呼吁情绪价值时,本土商户对标的应该是优秀的服务逻辑、创新的服务思路、诚挚的服务态度,而不是“万物可套”的空壳。消费者对称谓本身没有敌意,它们只是借标签来控诉商家“服务核心”的缺失。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以此类比,脱轨的还有当下层出不穷的奶茶品牌:同一款饮品,配料一样、做法一样、口味一样,招牌产品疑似复制粘贴,差别仅在于“引经据典”的叫法和LOGO不同的包装。拿边角伎俩迷惑消费者,用代言人、联名活动和折扣力度来裹挟消费者,换汤不换药,品牌欠缺“真枪实弹”上的功夫。

“消费者总是害怕错过什么,怕错过任何一种享受、感觉。在人群中制造这种‘错过’焦虑,是一种屡试不爽的营销策略。”在咖啡风波中,我们得以窥见这道后现代消费社会的病症。尽管价值概念时常空洞,人的生活体验却总是真实的。消费者“错过”一次体验固然会感到遗憾,但“错付”一次消费的“痛”会时刻警醒着他们“不回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童婉乔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96/1517977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