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明雨(南京师范大学)
据红星新闻1月22日报道,近日,山东省济宁市一家公益团队发起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的募捐活动,刘女士的两个孩子准备拿出每人10元零花钱献爱心,然而却被活动发起者拒收,并回复“抠”,还表示以后10元不再收。虽然后来公益团队负责人解释本意并非嘲讽,工作人员也已道歉,但此事依然在网络上掀起波澜,相关部门也已介入调查。
从事件本身来看,孩子愿意拿出自己的零花钱参与公益,本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无论金额多少,都代表了他们的一份心意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在孩子的认知里,10元零花钱或许已经是他们所能奉献的全部,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孤寡老人的关心。而活动组织者简单粗暴的回复,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也会让他们对公益活动产生误解和抵触情绪。
公益的本质在于汇聚社会各界的爱心与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其核心价值在于“爱心”而非“金额”。在此次活动文案中写着“一分也是爱”,这本应是对公益精神的生动诠释,然而,实际操作中却设置捐款门槛,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行为,严重违背了公益的初衷。公益组织作为连接爱心与受助者的桥梁,应该秉持平等、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爱心人士,而不是以捐款数额来评判爱心的大小。
这起事件无疑给公益组织的形象和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损害了公益组织的公信力,公益组织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言行举止都代表着社会的道德水平和价值取向。如果公益组织都不能做到尊重和理解每一个捐款者的心意,那么又怎能期待社会大众对公益事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虽然该公益团队负责人在事件发生后及时进行了道歉,并表示将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但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公益组织应该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重新审视公益活动的价值和意义,确保每一个捐款者的心意都能得到尊重和理解,在开展活动时,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工作人员代表着公益组织的形象,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公众对公益组织的看法。还应建立健全的沟通机制和反馈机制,及时回应捐赠者的关切和疑问,营造良好的公益氛围。同时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公益活动的监管和指导。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公益活动的原则和要求,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和纠正,社会各界也可以通过舆论监督、社会评价等方式,推动公益活动更加规范、透明、公正地开展。
每一份爱心,无论大小,都是社会善意的珍贵火种,只有公益组织精心呵护,以真诚和尊重回应每一份热忱,才能让这些火种汇聚成照亮社会的熊熊烈火,让每一个参与公益的人都能感受到尊重与价值,共同推动公益事业驶向充满爱的未来。
来源: 红网
作者:凡明雨
编辑:刘威成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