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喜 (重庆大学)
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的经典著作《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以深刻的洞察和冷峻的笔触剖析了舆论的生成逻辑。她提出,舆论如同皮肤,联通个体与社会,既保护也限制。一方面,舆论像皮肤包裹肌体一样,发挥着整合凝聚社会的作用;另一方面,就像人通过皮肤感受外界,舆论联通了个体和社会。舆论将群体的意见、规则强加于个人,出于孤立的恐惧,个人服从、顺应舆论,由此社会秩序得以维护。
舆论是“皮肤”,但谁来定义触感?
在诺伊曼所描述的大众媒体时代,媒体主导信息的传播路径,舆论倾向于单一化。然而,互联网时代的多元化信息传播模式让“沉默的螺旋”理论的适用性遭遇挑战。个体不再完全依赖大众媒体,而是通过社交网络、论坛和算法推荐等渠道感知“意见气候”。这样的变化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趋势:
一是其放大了孤立恐惧:算法推荐机制强化了“信息茧房”,使个体更加害怕被群体排斥,从而趋向意见主流化。
二是激发了表达勇气:分散的社交网络为异见者提供了平台,他们可以在小型圈层中获得支持,从而降低表达异见的心理成本。
这两种力量相互交织,使得舆论形成过程更加复杂和动态。
《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 封面。
诺伊曼的理论虽然聚焦于主流舆论的生成,但她也承认社会变革往往由少数的“破局者”推动。互联网时代,这些“破局者”以个体或群体为单位,通过制造“话题性事件”或“视觉冲击内容”引发舆论场的共鸣。正是他们的“反孤立”行为,打破了传统舆论形成中的沉默螺旋。原本属于边缘声音,却在社交网络和媒体的双重作用下逐渐进入主流舆论场,展现出互联网环境下舆论迭代的可能性。
无论身处哪个时代,个人固然受到“孤立恐惧”的约束,但我们不应该忽视人类社会同样有着追求更趋完美的内在动力。正如休谟所认为的,舆论有其阳光的一面:它会驱使人们为获得他人的认可而不断完善自我,成为更好的人,在公共空间中,市民相互辩论,竞相追求美德,在一种开放自由的竞争环境中,卓越的个人和伟大的社会将诞生。也许,互联网会成为我们对抗沉默螺旋的工具,当多元化的声音突破信息茧房,当更多人勇敢发声成为“意见领袖”,舆论的闭环将打破,新的公共空间得以诞生。
诺伊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固然揭示了舆论生成的核心机制,但同样提醒我们:真正的社会进步,需要那些敢于打破“孤立恐惧”的人。互联网时代,这样的力量变得更加可见,也更值得珍视。当“破局者”不断涌现,我们可以期待,舆论的“皮肤”将不再只是冰冷的控制,而是一层温暖而有弹性的社会联结。
面对舆论的压力,我们可以选择“沉默”,也可以选择成为那位无惧孤立的先锋者。在这个复杂的时代,让我们为彼此创造更多温暖和理解的空间,使舆论成为善意与正气的温床,而非恐惧与孤立的利器。
来源:红网
作者:陈喜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