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京阳(黑龙江大学)
近日,深圳市福田区推出的首批70名“AI公务员”引发热议。在这场政务数智化转型中,我们不仅要看到效率的“快嗖嗖”,同时也不能忘记,公务员服务的对象是老百姓,他们需要的不仅是效率的快,也需要人性关怀的“慢悠悠”。
显而易见,AI公务员的上岗为传统政务流程注入了强大动力。在公文处理、数据审核等标准化、机械化、重复性的工作中,AI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它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处理大量文件和数据,大大缩短工作时间,还能有效降低人为错误率,提升政府服务的精准度和一致性。这种高效、精准的服务模式,减轻了公务员的工作负担,也为市民带来了更便捷的办事体验,推动了政务办理的提速。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AI公务员”可以完全替代人类呢?有专家指出:AI虽能优化流程,但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力与情感智能。之所以人类不可以被替代,正是因为我们拥有“人性”。在政策制定、政策解读、公共关系、危机处理等工作中,仍需要人的判断力和同理心。通过AI工具释放公务员的创造力,应该聚焦于更高层次的政策制定和民生服务等方面。民生百态纷繁复杂,民众的需求既有普遍性,也有小众化、个性化的一面。
例如,在制定一项民生政策时,公务员就得花费大量精力,一家一户地走访调研,耐心倾听不同群体的声音,捕捉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这是一场需要慢工夫、细工夫的持久战,正是AI难以企及的领域,也是我们需要“慢悠悠”工作的地方。只有让公务员专注于此,发挥人的优势,与AI负责的基础数据处理等工作紧密配合,才能实现政务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使政务服务在流畅高效的同时,也充满温暖的人文关怀。
AI时代,大众更加呼唤温情服务。AI可以精准分拨工单,却难以理解市民诉求背后的焦虑;AI电话服务的机械按键选择、生硬的语音回复,也常常让群众陷入无助和迷茫……一旦这种模式被原封不动地照搬到政务服务的关键环节,百姓面对的将是冷冰冰的“AI数字机械”,政府与民众的血肉联系将被无情割裂。
政府工作绝不仅仅是效率和准确性的问题,当AI提升效率之后,公务员要更加关注“人性化”的服务。在调解邻里纠纷时,他们可以用温暖的话语化解矛盾的坚冰;在解读民生政策时,他们可以以贴心关怀消除百姓的疑虑。他们才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是政府形象的鲜活代言人,承载着民众对公平、关怀与希望的期盼。公务员不能因为有了“AI公务员”,就满足于“你问我答”的机械化服务模式,而应始终坚守人文关怀底线,让政府服务充满温度。
“AI公务员”的上岗,是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场“人机共治”的新阶段,如何让公务员从“事务型”转向“价值型”,既重视效率又不失温情,真正成为“以人为本”的城市,或许是我们面对的新议题。
来源: 红网
作者:支京阳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