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贵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不断走高,创造中国影史新纪录,“哪吒”这一经典IP也爆火起来。随之而来的是,天津、四川宜宾、安徽蚌埠等地开启了抢人大战,纷纷“认领”哪吒的家乡。(2月11日《人民日报》 )
文旅产业近年异军突起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因为其能带来“一业兴、百业旺”乘数效应。应当说,“哪吒”电影爆热后,地方争抢文化IP,以期借势形成热度和关注度,进而提升地方知名度,良好初衷无可厚非,可以理解。
对相关地方而言,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蹭“哪吒”电影热度,而在于不能不问青红皂一蜂窝乱蹭热度。我注意到,相关地方“认领”哪吒家乡的理据,尽管说得有鼻子有眼,但须知,《封神演义》毕竟只是神魔小说。换言之,“哪吒”只是虚构人物,“哪吒闹海”也是在吸取民间传说基础上的艺术加工。既然哪吒无关现实,何来捕风捉影的“出生地”“家乡”之说。就算某地被相关协会命名为“哪吒文化之乡”,也是认同“哪吒”文化渗透于当地民间信仰习俗等领域,并不等于是给哪吒“上户籍”。
不争事实上,地方争抢文化名人故里热潮早非新闻。无论真实人物抑或神话人物,都曾有一些地方趋之若鹜加入抢战。为赶“打文旅牌”时髦,一些地方这厢“守着金山哭穷”,选择性失明“有中生无”,疏于挖掘开发并放任本地特色文旅资源沉睡;另厢急功近利“无中生有”,在一些子虚乌有的“文化遗产”上捕风捉影,煞有介事你争我抢得面红耳赤。比如,穿凿附会“牛郎织女”传说,五六个地方为“牛郎织女之乡”争得不可开交;再比如,谁是正宗的“梁祝故里”,十几个城市互不相让。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昔日因“自大”污名令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夜郎”,也成了众多地区角逐的香饽饽。最让人不堪的是,《金瓶梅》居然引发三地“西门庆故里之争”,臭名远扬的“大淫棍”摇身变为竞相追捧的“大招牌”。
哪吒、孙悟空等耳熟能详的文化符号和IP,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范畴,而绝不仅仅是某个区域一地一隅的小概念。“哪吒”电影爆热,靠的是制作者成功深挖文化内涵,讲好现实转化故事,引发观众共情共鸣。由是,相关地方与其“临渊羡鱼”,舍本逐末专注于争抢“哪吒”家乡,不如“退而结网”,崇本抑末回归到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守正创新出“哪吒”电影那样的奇迹。
来源: 红网
作者:陈庆贵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