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济川
近年来,一些地方的“问政”栏目爆火出圈,引发热议。与传统的市长信箱、12345政务服务热线、信访投诉等方式不同,“问政”栏目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邀请当地职能部门相关负责同志,现场说问题、找原因、想办法,搭建了群众反映诉求、解决问题的平台,架起了政府部门和群众之间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桥梁,形成了政府部门与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2月12日 《中国组织人事报》)
“问政”栏目的爆火并非偶然,这是群众对政府部门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治理能力、提高问题解决效率期待的集中体现。传统的市长信箱、12345政务服务热线、信访投诉等方式虽各有其作用,但在解决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时,往往显得不够直接和高效。而“问政”栏目将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与群众面对面连接起来,搭建了一个即时沟通、解决问题的平台。在这里,群众能够直接表达真实诉求,不用担心诉求石沉大海;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在媒体和公众的关注下,必须直面问题、认真回应、切实解决,让问题解决在“阳光下”。从群众关切的就业、教育、医疗,到城市管理中的环境、交通、治安等问题,都能成为“问政”的焦点,使得政府工作与群众需求紧密相连。这是“问政”栏目的魅力所在,也是它赢得群众支持的关键。
然而,“问政”栏目的爆火,也折射出当下某些政府职能部门存在的不足。一方面,一些部门发现民生问题不够主动,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等问题上门,缺乏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到问题越积越多、矛盾越闹越大时,才开始重视和解决,这显然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群众幸福。另一方面,回应和解决群众诉求不即时也是一个突出问题。群众反映问题后,石沉大海或是过很久才有回应的现象偶有发生,久而久之,不仅降低了解决问题的效率,也严重损害了政府部门在群众心中的形象。此外,虽然现有的反映问题渠道不少,但有时还存在不够畅通的情况,使得群众的诉求不能及时准确地传达给相关部门。
我们在欣喜于“问政”栏目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更应该深刻反思其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对于政府职能部门来说,“问政”栏目不仅是一个面对公众答疑解惑的舞台,更是一次改进自身工作作风、提升执政能力的契机。相关部门应主动学习借鉴“问政”栏目的有效经验,变被动为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主动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政府部门应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到解决群众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高效的问题回应和处理机制,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同时,持续畅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加强与群众的日常沟通和联系,让群众的诉求能够第一时间被听到、被重视。
“问政”栏目的爆火出圈,是一场民意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它既折射出群众的深切期待,也暴露了某些政府部门的短板。我们期待“问政”栏目能够持续发挥其积极作用,更期待政府职能部门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让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来源: 红网
作者:王济川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