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基层治理需给数据安全“上紧弦”

来源:红网 作者:裴琳 编辑:汪敏星 2025-02-23 19:54:03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裴琳(西南科技大学)

近日,河南平顶山有网友发布视频称,汝州市焦村镇在政府官网公示的该镇“2024年农民实际种植一次性补贴”信息中,竟将农民大量隐私信息公开。对此,焦村镇政府表示,此事系工作人员失误,未进行脱敏处理,已删除相关信息。(2月22日 极目新闻)

尽管官方以“工作失误”解释并迅速删除了信息,但这场看似偶然的“操作失误”,实则是基层治理中数据安全意识长期缺位、制度执行浮于表面的必然结果。当“技术性疏漏”一次次成为隐私泄露的借口,公共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便不得不直面一个尖锐的问题:在当今数字化浪潮中,为何某些基层部门仍将公民隐私视为可随意处置的“草稿纸”?

表面看,此次事件是工作人员未对信息脱敏的“技术失误”。但深究其因,则暴露出基层治理中的三个问题: 其一,法律意识淡漠。《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处理个人信息必须遵循“最小必要原则”。然而,涉事部门却将身份证号、银行账户等核心隐私与补贴面积、姓名等常规信息“打包”公示,显然逾越了法律红线。其二,流程规范空转。政务信息公示本应包含“采集—脱敏—审核—发布”的完整链条,但此次事件中,从数据整理到官网发布,既无技术防护,如自动屏蔽关键字段,也无法务审核,暴露出其操作流程的形同虚设。其三,责任机制虚化。类似事件频发,但往往以“已删除”“加强教育”草草收场,鲜见对责任主体的实质性追责。这种“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处理方式,无形中助长了基层组织的侥幸心理。

在数字政府建设提速的当下,基层部门若仍以“不懂技术”“人手不足”为由敷衍塞责,不仅会消解政策善意,更可能让民众成为数据泄露的“牺牲品”。此次事件为基层治理敲响警钟,相关部门需要筑牢数据安全技术层面,可以强制推广自动化脱敏工具,对身份证号、银行账号等字段设定“不可见”规则,从源头杜绝人为失误;对泄露事件的责任人,不能止于口头批评,而应依法追究其行政乃至法律责任,并将涉事单位的数据权限与绩效考核挂钩,形成刚性约束;在涉农、社保等高频隐私使用领域,也可以设立“数据安全监督员”岗位,实行专业化管理。让数据安全成为治理“肌肉记忆”,将数据安全培训纳入基层公务员必修课,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演练等方式强化风险意识。

治理现代化不能以“隐私裸奔”为代价,需要给数据安全“上紧弦”。政务数字化本为提升效率、保障公平,但若因安全意识缺失而让民众“遍体鳞伤”,便背离了改革初衷。唯有将数据安全刻入基层治理的基因,方能避免惠民政策在落地时化为“伤民利刃”。

来源:红网

作者:裴琳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6/67/1472408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