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今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火爆上映,开启“高开疯走”模式,并创下中国影史票房新纪录。随着电影的出圈,关于哪吒到底是哪里人也再度引发热议。天津、安徽等地相继发文,自称“哪吒故里”,被誉为“中国哪吒文化之乡”的四川宜宾也携哪吒行宫、龙太子“骸骨”等20余处哪吒实景加入“抢吒儿”大战。(2月7日 上游新闻)
毫无疑问,网络流量确实能转化为文旅流量,这一点在多个案例中已经屡试不爽。例如,火热的“跟着电影去打卡”“跟着歌曲去打卡”“跟着网红去打卡”。如今,一首歌曲、一句名言、一部电影或一个网红,都能为某地的文旅事业带来可观的流量和经济效益。影片《哪吒2》的火爆,当然也会为文旅事业带来巨大流量。
不妨先明确一个基本问题:历史上是否存在哪吒?百度百科显示,哪吒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仙,梵名译作“那拏天”,在各古籍中又写作那吒、那叱、那咤等,民俗信仰尊称其为太子爷,号中坛元帅,属于五营神将,是佛道儒并尊的降魔天神。哪吒小时候闹海杀龙,流传有“哪吒闹海”的传说,作为托塔天王李靖与殷夫人的第三子,哪吒的形象深植人心。但无论如何,这个传说中的人物并非历史人物,因此不能说有“哪吒的故乡”。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能依托神话故事开发旅游景点,但相关地方不能“走火入魔”。必须明白一个道理:真正能吸引游客的,是美丽的景色、优质的服务、贴心的体验和城市的温情。指望“跟着哪吒去旅游”即使能够吸引短暂流量,也不能持久。如何将流量转化为留量,才是最重要的。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而不是来了不想再来,走了也不愿意再来。最终,再好的宣传也无法取代扎实的基础。
《琅琊榜》火爆时,许多地方也争相标榜为琅琊榜的故里,结果争得头破血流。有的请出专家,有的拿出典故,有的煞费苦心地“寻找古籍中的证据”,但今天还有几个人记得“琅琊榜的故里”在哪?那些争夺“潘金莲故里”“西门庆故里”的地方,也早已成了“故事里的事”,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多地争夺“哪吒故里”,道理也是相同的。文旅崛起不能仅依赖“神话故事”,更应依托实实在在的美景与优质服务。
来源: 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