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雨(常州大学)
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让消费者在这天看到了维权的希望和力量。然而,当“3·15”的喧嚣散去,我们不禁要问:在这之后的364天里,我们又该如何守护消费者的权益,让“打假”不再是年度的“昙花一现”,而是日常的“持久守护”?
首先,“年度打假”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冲锋号”,而“日常守护”则是“持久战”。每年“3·15”晚会曝光的典型案例,让消费者对假冒伪劣产品深恶痛绝,也让监管部门重拳出击。今年也不例外,2025年央视“3·15”晚会以“共铸诚信 提振消费”为主题,聚焦食品安全、公共安全、金融安全和数字经济四大领域,揭露了多个行业乱象,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案例再次敲响了警钟。
然而,仅靠一年一度的“打假”行动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将消费者权益保护贯穿于日常的每一天。
“3·15”晚会揭露了日用消费品违规翻新、食品安全隐患、数字经济中数据盗取及AI技术滥用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无疑为企业的发展亮起了“红灯”。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应深刻认识到质量把控是成长的生命线,诚信是赢得消费者信任的关键。企业必须从源头把控产品质量,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在营销环节杜绝虚假宣传,真实透明地展示产品信息;同时,建立快速响应机制,重视消费者反馈。在新技术应用中,企业要牢记合规与伦理,防止技术滥用损害消费者权益。只有坚守质量底线、坚持诚信经营,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赢得消费者信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再者,消费者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辨别能力,不轻易被虚假宣传和低价诱惑所蒙蔽。同时,消费者还要学会依法维权,当权益受到侵害时,每一位消费者都能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通过投诉、举报、诉讼等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黑心企业才会真正无路可走。
“年度打假”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时刻,但“日常守护”才是真正的考验。在消费者权益保护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旁观者。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应该是“双向奔赴”,而不是单向的博弈。只有企业和消费者携手共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守护”的良好氛围,才能让“3·15”的精神贯穿全年,让消费市场更加安全、健康、有序。
来源:红网
作者:徐新雨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