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治理畸形饭圈文化,要拒绝饭圈文化“帽子化”“工具化”

来源:红网 作者:何婷婷 编辑:汪敏星 2025-03-12 21:20:01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何婷婷(湖南女子学院)

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刘国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再次对畸形饭圈文化表态,明确表示将坚决抵制和严厉打击,并点出了“跟踪骚扰、恶意造谣、赛场攻击”三类典型情况。(3月7日 中国新闻周刊)

在新媒体时代,“饭圈”文化是一种新形态的青年亚文化。它是指青年群体以偶像崇拜为纽带,凭借互联网社交平台等新媒体环境所形成的组织化的文化现象,具有低龄化、商业化、全球化等新的时代特征。近年来,随着体育项目不断商业化,“饭圈”文化也悄然进入了体育领域。出现了如运动员隐私泄露、代拍、网络互撕、谣言攻击等畸形饭圈文化,体育主管部门也陆续出手整治相关乱象。但值得思考的是,畸形“饭圈”乱象的根源或许并不在粉丝球迷本身,“饭圈”也并非是一顶可以随意扣上的帽子,它不应成为不加甄别、什么都往里装的容器。

首先,治理畸形“饭圈”文化,要警惕“一刀切”的污名化倾向,拒绝“帽子化”,需区分理性球迷和极端粉丝群体。真正的体育迷与畸形饭圈文化截然不同。健康理想的球迷是着眼于竞技比赛,被运动员的竞技体育精神所吸引并不断学习,尊重运动员,跟随运动员开始学习并热爱相关竞技项目;而极端饭圈则以控制、占有甚至伤害为手段,本质是在制造幻象、鼓吹欲望和商业利益驱动下的异化产物。刘国梁也提出,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采取更大力度,准确辨别、甄别这些畸形饭圈文化。若将所有粉丝球迷简单归类为“饭圈”,泛化“饭圈”,用“饭圈”掩盖所有问题,以小放大,既误伤理性支持者,也模糊了治理焦点。管理部门应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区分正常支持与越界行为,保护运动员的同时,维护正常体育迷的合理表达空间和权益。

其次,滋长极端饭圈乱象的根源在于背后操纵流量和商业利益的黑手,拒绝“工具化”。一方面,部分媒体、营销号、大粉为收割流量,恶意造谣、污蔑诽谤、引战引流话题,煽动粉丝对立情绪;另一方面,部分商业运作将运动员“偶像化”,黄牛、代拍通过蹲守骚扰机场围堵运动员、倒卖隐私信息和票价来谋利。并且利用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算法机制频繁推荐高争议内容和制造黑热搜赚取流量。唯有切断利益链条,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乱象。

体育的核心是竞技与拼搏,是面对艰难险阻时不断超越自我。治理极端饭圈,需多管齐下:从源头切断代拍、贩卖个人隐私信息、恶意收割流量、网络暴力等行为的产业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网络平台责任,建立谣言溯源和快速处理机制;清晰界定并倡导正确的体育迷行为,引领体育迷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同时大力宣扬并实践合理的观赛规范,让体育回归健康发展的正轨。

总而言之,治理极端行为需“精准出拳”,但更要避免将“饭圈”变为“万能靶子”。唯有理性区分、系统施策,才能守护体育的纯粹性,保护正常的体育迷,让热爱不被异化,让竞技不被裹挟。

来源:红网

作者:何婷婷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7/56/1477643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