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赣东学院)
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陆续收到消费者声称因“免密支付”功能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的投诉。为切实保护消费者财产安全,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中国消费者协会于3月25日发布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网络购物时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3月25日 央视新闻)
“免密支付”这一付款功能,如今在网络购物中已十分常见。每次购物付款时,便有开启免密支付的功能选项,不知不觉中开通该功能的消费者越来越多。然而,如今因“免密支付”功能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的事件频发,这不仅警醒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要谨慎使用此功能,也引发了笔者进一步的思考:作为消费者,我们是否应该立即关闭所有已开启的“免密支付”功能呢?
其实,我们还需先理性客观地看待“免密支付”这一功能。它之所以能成功上线并吸引部分消费者开通,必然有其优势。对于开发者(支付平台、银行)而言,免密支付简化了操作流程,能吸引更多用户开通银行卡绑定,从而提升平台活跃度,促进交易量的提升。同时,免密支付产生的海量交易数据可帮助平台分析用户的消费习惯,带来一定的数据价值,且免密支付也成为与商户、银行合作的重要筹码。对于商家(实体商户、电商平台)来说,免密支付功能可以减少购物车放弃率,提升转化率。对于消费者而言,免密支付与移动支付深度绑定,符合年轻一代“一键式”消费习惯。
其实对于开发者而言,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央行要求支付机构对免密支付设置动态限额,并定期提交风控报告,这增加了技术投入和运营成本。责任界定也较为复杂,当发生盗刷时,支付平台、银行、商户之间的责任划分存在争议。同时,开发者也面临着用户信任挑战,部分用户因安全担忧放弃使用该功能。
对于商家平台来说,其备受消费者诟病的一点是,经常容易弹跳出开通“免密支付”功能的窗口,存在着一定“诱导行为”的倾向,使消费者通过“无意之举”而开通此功能。
一方面,我们要警醒已开通“免密支付”功能的消费者;另一方面,也需要开发者和商家做出“改变与优化”,在页面显著位置提供一键关闭入口。目前,监管正在趋严,央行要求支付机构不得强制开通免密支付,且需通过“显著提示”获得用户授权。
来源:红网
作者:刘欣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