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礼悦(西南科技大学)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健身健美圈人士有时会借助药物增加健身成效、提升运动表现。在我国,药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都受到严格的监管。如果未取得相关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擅自生产、销售类固醇类药品,或者将类固醇作为非药品进行销售,都是违法行为。然而,社交平台上还有不少博主发文宣传,将其美化为“健身科技”。还有一些卖家在网上销售“健身猛药”“增肌神器”,到手一看全无药品相关标识,有的甚至连像样的包装都没有,全然置相关药品管理规定和消费者健康于不顾。
这种以透支健康为代价的形体焦虑,既违背运动强身的本质,更触碰了药物管控的法律红线,亟待法律利剑与科学观念的双重矫正。当健身房里挥汗如雨的坚持,演变成药瓶碰撞的叮当声,折射出的不仅是健身文化的异化,更是健康管理认知的集体偏差。
药物滥用的灰色地带暴露监管漏洞。当前,部分健身药物游走于“膳食补充剂”与“处方药物”的模糊边界,电商平台、代购渠道的隐蔽交易,加大了违禁药品流通的监管难度。监管部门需强化药品全链条溯源管理,建立运动补剂成分动态白名单,对健身场馆开展常态化药物滥用筛查。
破解健身乱象更需重塑运动价值观。健身行业应建立职业教练资格认证与用药伦理挂钩机制,破除“增肌减脂必须用药”的行业潜规则。主流媒体当纠偏“体脂率越低越好”的畸形审美,倡导循序渐进的科学健身理念。法治建设筑牢药品滥用防火墙,民众树立 “汗水比药剂更可靠”的健康认知,助力健身回归增强体魄的本质。
来源:红网
作者:潘礼悦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