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超琳(黑龙江大学)
襄阳市中心医院现面向社会招募医学教学、考核中所需的标准化病人。如果您想提升自己的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了解健康急救知识,零距离接触临床医生,可以报名参与。(3月25日 荆楚网)
近日,湖北襄阳市中心医院一则招募“病人演员”的启事引发关注。招募要求参与者“没病装病”,通过精准的演技模拟患者症状,协助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并按小时支付报酬。消息一发布,网友调侃“戏精的春天来了”“让我来,这题我从小就会”“这是最适合我的工作”。当看到新闻短视频里的内容忍俊不禁时,我们不妨将此视作科普“病人演员”的机会。
首先该新闻中的“病人演员”的招聘与运用早已不是新鲜的事情。这些“演员”有着更专业的名称,叫做“标准化病人”(简称SP)。北京天坛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等医院都发布过“标准化病人”的招聘启事。
面对网友们的“自告奋勇”,我们还需要明确一点,应聘“标准化病人”并非易事。SP项目在本质上仍然是对医学严谨性的高度尊重。“标准化病人”需经过标准化与专业化的培训,通过表情、肢体动作、情绪还原病患的具体症状。据此前北京天坛医院公开的“标准化病人”的招募启事来看,招募流程共有初选、培训、考试三个步骤。最终通过考试获得合格证书的应聘者才能加入SP队伍。同时现阶段SP在我国是以志愿服务为主的形式服务于临床教学工作,并不是一个正式职业,收入有限。不少“标准化病人”的招募启事里都对应聘人员的奉献精神与记忆力作出了要求。所以将“病人演员”认为是一个既轻松又能赚到钱的职业来调侃过于片面。
SP项目的逐渐完善与发展与医学教学的困境有关。在传统医学教学实践下,大多数医学生通过真实的临床患者积累问诊、查体经验,但患者往往因隐私、尊严或病情变化难以耐心配合。并且多名医学生对病患者进行触诊,对于病患来说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心理折磨。SP项目不仅填补了临床教学中病例缺少的问题,也规避了医学培训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医学是通过无数次模拟与试错积累的经验,“标准化病人”的意义在于为医学生搭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缓冲带”。他们可以在此练习问诊技巧、而不必担心反复地提问会增加患者的焦虑。
虽然病例缺少与医疗伦理的困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但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我们担忧因依赖“表演”而可能带来的异化风险。如果“标准化病人”的症状表现过于程式化与模式化,医学生可能将深信不疑地将“标准化病人”的“完美表演”认为是临床现实,对某一病状陷入单一的刻板印象。并且患者的恐惧与家属的焦虑都无法在模拟的临床环境中复现,而这些都真真切切地在真实的医学诊断中存在。真实临床实践远远比模拟现场更加复杂,过于依赖现场模拟可能会削弱医学生应对复杂病例的能力。同时由于少了真实临床实践的紧迫氛围,学生也可能在诊断病例时缺少一丝严谨。所以医学教育必须在“标准化”与“真实性”之间做到平衡,将“标准化病人”作为教学工具而非医学实践的终点。
医学生的培养与实践从来都不是易事,培养一名出色的医学生更为困难。“标准化病人”的出现只是填补了医学生培养困境一部分。所以在被“病人演员”的视频逗笑之余,我们不妨将此曝光视作是对SP项目进行科普的机会与看到医学教学困境的契机,以此对医疗行业多一份理解与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罗超琳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