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若嫣(华南理工大学)
3月21日是国际睡眠日,全国爱卫办3月18日于《睡眠健康核心信息及释义》中提出,中小学生每天需要睡眠8至10小时。记者日前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了“中小学生睡眠时长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426份。调查结果显示:77.19%的受访小学生家长反映,孩子每天睡眠不足9小时;72.34%的受访初中生家长称,孩子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62.5%的受访高中生家长表示,孩子每天睡眠不足7小时。(3月21日 新华社)
近年来,“缺觉”问题一直是困扰广大民众的重要健康问题之一。3月21日世界睡眠日当天,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了2025中国睡眠健康研究白皮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夜间平均睡眠不足7小时。如今,睡眠时长赤字现象逐渐低龄化。《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研究发现,学生群体每晚睡眠时长为7.74小时。7.74小时,与青少年需要的9小时睡眠时长,似乎相去甚远。
当咖啡因取代晨光,成为青少年的“清醒剂”,睡眠赤字的背后,不仅是生物钟的失调,更是教育焦虑与科技依赖症。调查显示,近半数家长认为青少年学业负担过重,除了书面作业,学生还需要完成多种形式的隐性作业(如视频打卡,思维导图)。同时,家长们的焦虑也悄然侵蚀着青少年的睡眠。因担忧孩子缺乏一技之长,家长为其堆砌兴趣班,进一步挤压青少年的休息时间。电子产品的使用也是影响青少年睡眠的重要因素。近四成家长指出,孩子睡前使用手机、平板的行为,不仅导致入睡延迟,也一定程度影响睡眠质量。当今社会,不少中小学生也有了咖啡“续命”的习惯,这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并且可能进一步加重其焦虑情绪,进而影响睡眠状态,成为恶性循环。
当“深夜习题”与“屏幕蓝光”蚕食青少年的睡眠,如何共筑一张为睡眠保驾护航的“安全网”?——破解困境,需要政策、家长与青少年的三重协作。2024年以来,福建省龙岩市教育局出台“熔断机制”(9:30未完成作业即可停止,第二天说明情况即可);深圳市近200所学校已试点午休“躺睡”制度,一定程度上补充睡眠时间。家长作为“守门人”,也需转变观念,破除“唯分数论”执念,缓释教育焦虑;同时也应以身作则,减少熬夜,争做孩子榜样。青少年自身也应主动规律作息,优化时间管理,在确保学习任务高效完成的同时,不报复性“刷手机”、过量饮用咖啡,保证睡眠的时间与质量。
“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便强调了睡眠的重要性。77%青少年睡眠赤字的背后,也是77%的可能性——它是21:30的作业熔断线,是家长焦虑释然后的笑脸,也是22:30前熄灭的屏幕。
来源:红网
作者:秦若嫣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