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思甜(湖南科技学院)
《大河报》消息,3月10日,汕头22岁的卢晓丹(化名)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接受输卵管堵塞微创手术后,被推入复苏室等待全麻苏醒,却因长时间缺氧导致脑死亡。家属向《大河报》记者爆料称,复苏室医护人员未发现喉罩阻塞氧气供应,患者血氧骤降时,报警仪器报警医护人员未及时处理,才造成的这次事故。4月16日,院方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事件原因仍在调查。目前,家属已向广州市海珠区卫生健康局提交医疗事故鉴定申请,要求医院追责并公开道歉。
在医疗行业,医护人员被赋予了“白衣天使”的神圣称号,每一个判断、每一个动作都承载着患者生的希望。但此次涉事的医护人员,显然在关键时刻辜负了患者的信任,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麻木不仁,这不仅违背了基本的职业道德,更是对患者生命的极大漠视。这也警示医学教育不能仅仅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强化医德与责任意识的塑造,使医护人员切实履行职责,重建医患信任。
乍一看,这似乎只是个别医护人员严重失职引发的悲剧,但往深处剖析,实则是医院管理体系在多环节暴露出深层次隐患,严重影响医疗安全与质量。先谈人力资源,医院在医护人员的调配与安排上混乱不堪,医护人员长期处于工作负荷过重、排班混乱无序的状态,身心俱疲之下,精力被严重分散,又怎能全神贯注地为患者提供精细监护?再看医疗流程,术后生命体征监测,这本是守护生命的关键防线,却在关键节点轻易失守,背后折射出的是医院在操作规范培训、监督与执行上的空洞与无力;还有应急响应机制,面对设备报警这一明确无误的危险信号,居然毫无反应,导致患者错失了最佳抢救时机。
要彻底攻克医疗安全这一难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持久战。医院必须痛定思痛,全面排查管理漏洞。优化医疗流程,建立起科学严密、行之有效的医疗质量监控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加大对医疗设备的投入与维护力度,确保设备时刻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同时,要重视医护人员的培训和职业发展,全方位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医护人员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操守,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持续提升专业素养,加强自我约束,将医疗操作规范铭记于心,认真履行每一项职责,主动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用真心真情重建医患信任的桥梁。
政府更要扛起监管的大旗,全面完善医疗法律法规,让监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大对医疗事故的惩处力度,对违规的医院和医护人员,依法严肃处理,真正做到“零容忍”。同时,加大对医疗行业的投入,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水平,让患者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安全、放心的医疗服务。
此外,社会层面也应积极参与医疗安全保障。媒体应发挥监督作用,及时曝光不良医疗事件,形成舆论压力;设立监督热线与网络平台,鼓励大众举报医疗违规,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估医院并公开报告;搭建医患交流平台,收集患者意见与建议,反馈给医院与监管部门,促进医疗服务的改进。
再多的言语,都难以抚慰逝者的灵魂。唯有医院严守安全底线,医护秉持职业操守,监管落实有力举措,社会积极参与,将承诺化作行动,让医疗安全不再是奢望,让信任重新扎根医患之间。只有这样,医院才能重拾“生命守护者”的荣耀,让悲剧不再重演,让每一个走进医院的人都能平安而归,让医疗行业真正成为守护公众健康的坚固长城 。
来源:红网
作者:佘思甜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