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赵露思为何因《小小的勇气》引发大大的争议?

来源:红网 作者:姜婧雯 编辑:吴海刚 2025-04-17 22:56:00
时刻新闻
—分享—

73f065212ebb4003ac55da8767c0d3dc.jpg

□姜婧雯(同济大学)

近日,赵露思康复后首个公益性质的个人定制综艺《小小的勇气》开播。节目播出后的评论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部分观众被赵露思零片酬及全素颜出镜展示自我的状态打动;然而,不少观众却对节目中赵露思的发言提出质疑。这种争议背后,折射出的是“强者语境下的弱者叙事”这一复杂而深刻的议题。

《小小的勇气》的初衷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节目试图通过赵露思的真实经历,展现她从抑郁症中走出的过程,并通过与山区人民的互动传递温暖与力量。然而,节目在实际呈现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赵露思在节目中频繁提及自己的抑郁症经历和工作压力,试图通过分享自己的痛苦来引发观众共鸣,但这种表达方式却引发了公众的反感和审判。

例如,赵露思在与山区孩子交流时,提到自己“每天只睡两小时”,还在藏民家中诉说自己因工作压力导致的身体透支。这种对比让观众感到不适,甚至被批评为“用他人的困境来凸显自己的不幸”。此外,她在看到山区孩子攀爬悬崖上学的视频时,仅用“很酷”来形容,这种缺乏共情的表达,让观众质疑她是否真正理解山区人民的生活困境。在山区家庭住宿时,坚持不住房间而要搭建自己的帐篷,甚至让当地孩子帮忙搭建,这一行为被观众批评为特权表现。这种表达方式不仅未能传递出节目的治愈初衷,反而引发了公众对明星特权的反感。

尽管赵露思在节目中以“弱者”的姿态出现,但事实上她依然处于一种“强者”的语境之中。作为年入百万的明星,她的生活与山区人民存在巨大差距。这种阶层差距在节目中被放大,导致观众对她的诉苦产生“何不食肉糜”的割裂感。

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赵露思本人以及节目制作组对社会存在强烈“悬浮感”。故而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演员走出自我世界,加强与社会互动,纠正认知偏差,节目组在策划和剪辑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到这种语境差异,从而消解“悬浮感”。

《小小的勇气》作为一治愈类公益慢综艺节目,其制作初衷固然值得肯定,但节目的表达方式却出现了问题。公众对节目的期待,是通过明星的影响力传递出温暖与力量,而不是单纯地消费明星的“弱者”形象。节目在传递治愈力量的同时,更应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与生活体验,思考如何实现明星与普通人的共情。总的来说,节目需要在明星与普通人之间找到平衡,既要展现明星的脆弱与成长,也要深入挖掘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节目的社会价值。

来源:红网

作者:姜婧雯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8/51/1488193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