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文凤(湖南科技学院)
在社交平台上,“挖野菜”已成为热门话题。某社交平台显示,近一个月跟“挖野菜”相关的笔记量激增,用户自发分享“城市野菜地图”“挖野菜攻略”,贴心地标注了公园、河岸、绿地、菜地的位置图,甚至还详细列出了最佳采摘时间。部分帖子为追求流量,随意标注“可食用野菜”,却未提供任何专业指导。(4月18日 央视网)
然而,这份对自然馈赠的热情,很容易“由尝鲜变成尝险”。重庆的张女士因食用“一支箭”炖煮的鸡汤,导致多脏器受损;广东佛山的张婶一家6口喝了“五指毛桃煲鸡汤”,最终被确定为断肠草中毒;广州一对母子因食用洋金花而中毒……这些案例,为我们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很多人依靠网上信息或手机识别软件来辨认野菜,但一些有毒植物与常见野菜外观极为相似,一旦误采误食,便容易危及生命健康。
除了食用风险,城市里的野菜还可能暗藏其他健康隐患。城市公园、路边绿地中的野菜,有可能吸收了土壤中的重金属,或是残留着农药等有害物质。而且,从营养角度来看,野菜所含的营养素未必优于普通蔬菜。为了一时尝鲜而冒如此大的风险,实在是得不偿失。
采挖野菜的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不容小觑。荠菜、蒲公英等野菜,本身是植被的组成部分,具有稳定土壤结构、保持水土的作用。大量采挖野菜,会削弱这些生态功能,在大风天气时,甚至可能引发扬尘现象。多数公园都已明令禁止挖野菜,违反规定者还会面临罚款。正如《瓦尔登湖》所启示我们的:真正与自然亲近,并非是通过掠夺式的采摘,而在于懂得何时驻足观察,何时手下留情。
这场“野菜热”,反映出年轻人对自然的强烈渴望。但在追求体验的同时,我们更需要秉持理性和科学的态度。与自然相处,应是和谐共生的关系,而非肆意索取。我们可以选择前往正规农庄,或是参加植物科普活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去感受自然之美。监管部门和社交平台,也应承担起相应责任,加强对野菜食用安全的宣传与引导,规范相关信息的发布,避免误导公众。
自然的馈赠本是美好,可我们绝不能以健康和生态为代价,将其“野生”下肚。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口腹之欲,或是所谓的“体验至上”,就忽视了这些潜在危害。应当意识到,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与自身健康、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只有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消费观,以理性和科学的方式对待野菜,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的馈赠。
来源:红网
作者:欧文凤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