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雅杰 (长沙理工大学)
近日,有记者发现网上存在不少为企业办理信用资质等级证书的评价机构。一名商家表示,“一到两个工作日就能办好”。同时,记者调查发现,企业信用评价市场鱼龙混杂,一些机构两三个人加一台打印机就能“出证”,“今天交钱,明天拿证;多交钱多办证”。部分机构颁发虚假评价证书,轻松获得高额收益。(4月9日 《人民日报》)
当企业的投机取巧遇上机构的别有用心,一条畸形的“灰色产业链”应运而生。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快速获取市场认可,选择花小钱办大事,去购买一张虚假的信用评价证书来为自己“镀金”。而这也正中部分机构渴望牟取暴利的下怀,从而导致“买卖信用”现象愈演愈烈。
在信用评价服务乱象丛生的背景之下,企业凭借千元便可获取AAA级企业信用评价的“殊荣”,从AAA级企业信用等级证书、AAA级诚信经营示范单位证书,到诚信企业家、诚信职业经理人证书等一应俱全。这一“买卖信用”的行为,不仅是对消费者的刻意蒙骗,更是对市场秩序的严重扰乱。同时也让人不禁发问,当证明企业诚信度的“金字招牌”成为随意买卖的商品时,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公信力何在?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名过其实的信用“金字招牌”还成为了不法分子进行诈骗的“利器”。一些酒店利用信用证书开展所谓的“自律挑战”,以高额奖金为诱饵,堂而皇之地骗取消费者的报名费。而在另一起诈骗案件中,不法人员更是通过虚假的证书来为其诈骗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从而骗取投资人的血汗钱。这些行径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是对社会诚信文化的严重冲击。
由此可见,企业盲目追求短期利益、“买卖信用”的行为绝不可取,相关监管机构的监管与治理亟待加强。首先,有关部门针对“山寨”信用评价乱象应出台更为严格的监管政策,提高信用评价机构的准入门槛,规范行业行为;其次,应联合司法与执法部门进行跨部门协作,合力打击制造和买卖虚假信用评价的非法行为;最后,消费者在面对各种信用证书时,也应该保持理性和警惕,避免被那些无信用的“信用证书”所误导。
企业信誉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安全感与市场的有序性。只有社会合力、久久为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信用买卖”的蔓延之势,让“金字招牌”真正具有“含金量”。
来源:红网
作者:刘雅杰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