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竹轩
当前,一些释放焦虑情绪、提供情感陪伴的创新产品受到市场青睐。在电商平台上花0.5元购买一个“爱因斯坦的脑子”祈求考试顺利,周末排队两小时只为和毛绒大闸蟹玩偶合影,每月花数百元抽盲盒只为集齐心仪角色……这些看似“无用”的消费行为,正成为年轻人生活中的常态。“性价比”不再是唯一标尺,“情绪价值”成了年轻一代新的消费密码。(4月12日 新华网)
年轻人热衷于“情绪消费”,有着深层次的时代背景。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让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学业上,竞争激烈,升学考试的压力如影随形;就业市场同样严峻,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并非易事;社交方面,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常让他们感到疲惫。在这种高压环境下,“爱因斯坦的脑子”这样看似荒诞的商品,实则为年轻人在面对考试压力时提供了一种心理安慰,让他们能短暂地放松紧绷的神经。与毛绒大闸蟹玩偶合影,是年轻人对新奇体验的探索,他们通过在社交平台分享这些独特经历,满足了自身渴望展现个性、获得他人关注的心理需求。抽盲盒带来的未知与惊喜,给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让他们在平凡日子里也能收获小惊喜。
“情绪消费”现象对年轻人自身以及消费市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年轻人而言,适度的“情绪消费”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能帮助他们在高压环境下实现自我疗愈。通过这些消费行为,他们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从而能更好地投入到生活与工作中。然而,过度沉迷“情绪消费”也存在隐患。部分年轻人可能会因冲动而盲目消费,超出自身经济承受能力,陷入消费陷阱,不仅会增加经济负担,还可能因过度依赖物质消费来满足情绪需求,而忽视了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源,不利于建立健康、持久的情绪管理机制。
从消费市场的角度看,“情绪消费”的兴起为商家开拓了新的市场空间。敏锐的商家迅速捕捉到这一趋势,纷纷推出各种主打“情绪价值”的产品与服务,如充满特色的主题咖啡馆、令人沉浸其中的沉浸式体验展等,极大地丰富了消费市场的业态。但与此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有些商家为了追求利润,过度渲染“情绪卖点”,却忽视了产品质量,甚至存在诱导消费的行为,这既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秩序。
面对年轻人的“情绪消费”热潮,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加以引导。年轻人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保持理性和克制,明确区分真实需求和情绪冲动,合理规划消费支出,避免陷入盲目消费的困境。同时,要积极寻找更多元、健康的情绪调节途径,像运动、阅读、参与社交活动等,减少对物质消费的过度依赖。商家应坚守诚信经营的原则,在挖掘“情绪消费”市场潜力的同时,注重提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用真诚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实现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平衡。此外,监管部门要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商家的营销和经营行为,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违法行为,为年轻人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消费环境。
来源:红网
作者:江竹轩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