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曦(中南民族大学)
4月24日,在南京河西CBD上班的白领朱先生向记者“吐槽”,早上和同事一起购买的同款瑞幸咖啡竟然差了6元,并且两位咖啡搭子从来价格就不同,最可气的是自己还购买了瑞幸的“咖啡自由卡”,但自己每次都比同事贵个两三元,今天更离谱一杯贵了六元。而对此,瑞幸店员只回应:“系统推给每个人的优惠券都不一样,我们也没办法。”(4月27日,澎湃新闻)
大数据“杀熟”吐槽由来已久,不少被调查者表示曾被“杀熟”,而网购平台、在线旅游、网约车类、移动小程序端是“重灾区”。瑞幸6元差价的荒诞,店员“系统随机推送”的回应,不过是算法定价黑箱的冰山一角。这场价格罗生门背后,是无数消费者在数字迷宫中遭遇的隐形盘剥。当技术中立的幌子遮不住逐利本性,算法定价的镰刀正在精准收割消费者的信任。
算法本应是为优化消费体验而存在,却在某些商家手中异化为操控市场的利器。通过用户画像的精准解剖,商家将消费者切割成不同价签的商品:对价格敏感者推送高价试探底线,对优惠依赖者投放折扣制造黏性,用“千人千价”的定价策略编织出一张无形的价格网。当咖啡会员沦为反向薅羊毛的陷阱,当“开小号”成为年轻白领对抗算法歧视的生存智慧,我们不得不警惕:技术赋能正在异化为技术霸凌,商业创新正在滑向商业欺诈的深渊。
破局之道在于重建算法时代的商业伦理。企业必须认清:算法不是掩盖贪婪的遮羞布,技术创新必须恪守“技术向善”的底线。建立价格算法的“阳光法案”,将定价逻辑、优惠规则等核心要素向消费者公开,用透明化机制重建信任基石。监管部门当及时补位,完善算法问责制度,给数据霸权套上法治缰绳,对滥用技术优势实施价格歧视的行为亮出红牌。消费者更需擦亮双眼,用集体觉醒构筑市场防火墙——当年轻白领们不再为“咖啡自由”盲目充值,当消费者学会用脚投票倒逼行业自律,算法霸权终将在市场选择中现出原形。
数字时代的商业文明,不该是算法与资本合谋的狂欢。当咖啡香里混入价格歧视的苦涩,我们期待的不仅是商家对“系统问题”的整改承诺,更是整个行业对公平交易原则的庄严回归。毕竟,再精密的算法也算不出人心向背,再完美的定价模型也抵不过诚信经营的口碑。唯有让技术回归服务本位,让商业重拾人文温度,我们才能在享受数字红利时,不必担心自己成为算法盛宴上的盘中餐。
来源:红网
作者:朱嘉曦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