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佳一 (广西大学)
4月22日,上海地铁官方针对车厢内“板凳族”现象发布提醒,表示他们不提倡在地铁车厢内使用小板凳,希望广大乘客可以互相提醒,积极配合,文明乘地铁,勿做“板凳族”。(4月22日 《潇湘晨报》)
这篇微博引起了广泛讨论。有网友心疼通勤者的艰辛,认为“带凳子是无奈之举”;也有乘客愤怒谴责这种行为是“侵占公共空间的自私行为”。其实,这场关于小板凳的争论,也让我们不由得思考——当个人便利与公共秩序产生冲突时,我们该以何种姿态寻找平衡点?
在社交媒体上,部分网友认为“板凳族”是迫于通勤的无奈。他们认为,这些“板凳族”每日需要通勤很久,很多时候需要在地铁上站立,非常辛苦,他们试图以此证明“板凳族”的正当性。但是,公共交通从来不是私人空间的延伸部分。据统计,上海地铁单日客流量超1200万人次,如果有人自带板凳的话,也会挤占其他人的站立空间。与此同时,地铁中的人群是流动的,有一定的踩踏危险,板凳的存在也可能会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由此可见,所谓“自备板凳”的便利,其实颇有几分将个人舒适凌驾于公共权益之上的意思。
这种对公共规则的消解也可能造成更不好的影响:如果人们都效仿这些“板凳族”的做法,地铁盛行起“自备板凳”,不仅我们的公共空间将被侵占,自身的规则意识也将被蚕食:它暗示着公共规则存在弹性空间,个体需求可以突破制度边界。这种认知一旦扩散,将引发可怕的“破窗效应”:今天能为舒适让渡站立空间,明天就可能为便捷跨越安全红线。更危险的是,当违规行为被冠以“情有可原”的标签,规则的神圣性将逐渐瓦解,社会共识的基础也随之动摇。最终,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规则失序的受害者——当紧急情况来临时,被杂物堵塞的逃生通道、因混乱引发的踩踏事故,都是对群体性漠视规则的反馈。
但我们不能完全将这种责任归咎于个体。上海的轨道交通系统日均承载千万人次,这些人平均有着超长通勤时间,“板凳族”的出现其实也暴露出地铁在公共服务精细化的短板。当职住分离、超长通勤时间成为大城市发展的常态,基础设施的人性化关怀不应止步于运输功能的实现。如何在效率与舒适、秩序与温度之间寻求平衡,考验了城市治理的智慧。这既需要硬件设施的创新升级,更需要服务理念的深层变革。
破解“板凳族”困局不能仅仅止步于呼吁乘客,而是需要多方一起去治理。在规则层面,要确立清晰的行为边界,让“禁止侵占公共空间”成为不可逾越的规则;在服务层面,可通过优化车厢布局、动态调整运力等方式提升乘客出行体验;在文明层面,则需培育“权利与责任对等”的公民意识。当每个乘客都意识到:自己伸展开的不仅是折叠凳,更是对公众秩序的破坏,“板凳族”现象才能真正消退。
我们可以借地铁空间来观察城市文明。当我们争论乘客该不该带小板凳时,实质上也是在思考:在大规模城市治理中,如何既守护规则的刚性又不失人性的温度?答案或许就藏在“边界感”三个字中——对公共空间心存敬畏,对他人权益保有尊重,对城市文明恪守承诺。这不仅是个人素养的体现,更是现代公民应有的精神自觉。
来源:红网
作者:乔佳一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