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洋(云南财经大学)
“罗彩霞”,这个普通湖南女孩的名字,在2009年因“高考冒名顶替案”被刻进中国教育公平的里程碑。16年后,当“罗彩霞律师”的新闻登上热搜,人们发现,那个被偷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女孩,已然成为捍卫公平的执剑者。(4月25日 《新京报》)
一段新闻故事,从社会舆论爆点到时代记忆的回响,如今再度被热议,不仅因为她的励志“翻盘”,更因为她没有止步于个人命运的修复,而是走上为他人争取公道的道路。从自己的伤痛中走出来后,她开始成为更多“罗彩霞”的倾听者、助力者。一个人、一件事,背后却是更深层反思:冒名顶替的乱象,真已彻底根除了吗?
罗彩霞的故事,提醒我们教育公平不能靠“个案维权”来补漏洞,它应当成为制度本能。
当年,罗彩霞是靠自己在网络上“发帖维权”,才换来媒体曝光与舆论推动,最终拿回本该属于她的身份。无独有偶,近日,河南焦作某地公安局辅警席南称,三十多年前但被人冒用身份入学,顶替者后来还成为医院副院长。事发后当地卫健部门开除了冒用者。4月22日晚,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联合调查组发布情况通报称,市委、市政府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对此事开展调查。经初步核查,媒体反映的问题基本属实。下一步,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依规依纪做好后续处理工作。而今,席南再次重复了她当年的路径:留言举报、提供证据、希望被看见。这样的模式令人动容,却也令人忧心。十多年过去,我们依然需要靠一个个受害者“站出来”“喊出来”来启动正义机制,这说明,制度层面仍然不够“主动”。
我们需要看到罗彩霞身上的坚韧和转身带来的希望,但不能被这种“励志叙事”所麻痹。她是幸运的,是“不幸中的万幸”,但并非所有被顶替者都有能力去“翻身”。可能一些被冒名顶替的人,连自己的人生被调包了都不知道;有些即便知晓,也因举证困难、时效限制等种种原因求助无门。罗彩霞说:“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隐私公开,只为了讨一个本该属于自己的公道。”她的这句话,刺得很深——讨公道,不该是一件需要“以命搏命”的事。
2021年“冒名顶替罪”入刑,是制度上的重大进步。但仅有震慑还不够,我们更需要一个机制化的“查漏补缺”系统——既要防范新的顶替案发生,也要主动去清理和纠正存量的历史遗留问题。正如罗彩霞所言,这些案件往往“藏在角落”,如果不主动去找,它们就永远不会出现在阳光下。
更重要的是,制度要有自清能力,而非总要靠个体去“喊破嗓子”引来关注。要让一个人维权的路径应该是从窗口受理到依法处理,一站式清晰顺畅。法律制度的尊严,不应建立在一部分人“勇敢自救”的前提下。
从“教师梦”到“记者笔”,再到如今的“律师证”,罗彩霞在职业上的三次转身,是个人奋斗的结果,也是一种不甘的延续。但更值得我们关注的,不是她成为了谁,而是她身后,那些没有“被看到”的人——他们也该有被公正对待的机会。
在此意义上,罗彩霞不只是一个“现实版爽文女主”,她更像一个时代的镜面,照出公众对公平正义的渴望,也照出制度机制的盲点和惰性。
我们不能总等一个“罗彩霞”喊出声音,才开始修补漏洞。一个文明社会的底线,不该建立在个体伤口的反复敲打之上。制度的力量,不是让人依赖曝光、依赖热搜,而是让正义成为看不见的空气——时时在场,无需声张。
来源:红网
作者:喻洋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