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洋(云南财经大学)
近日,两则新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35岁程序员吴某因长期熬夜导致脑干出血,ICU躺了28天;猿辅导一名年轻老师在办公室猝死,死者亲属发声,称其原定5月2日结婚。这两起事件并非孤例,而是中国职场“过度奋斗”文化的缩影。我们不得不追问:以健康为代价的“拼命”,是否已成为慢性自杀?
猿辅导事件中,员工“上厕所需报备”“单日加班超6小时”的管理模式,折射出资本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在这样严苛的管理下,员工身心俱疲。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压力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异常,直接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这样看来,悲剧的发生似乎成了必然。
这些悲剧的根源,在于“拼命式工作”文化的泛滥。企业过度追求效益,将工作量无限加码,员工为了不被淘汰、为了晋升,只能默默承受,牺牲休息和健康。
“拼命式工作”不仅损害员工健康,也影响企业长远发展。员工健康受损,工作效率和创造力必然下降,长期来看,企业也会因人才流失、士气低落等问题遭受损失。以吴先生所在的创业公司为例,面临裁员压力时,员工精神压力剧增,在健康与工作的天平失衡下,企业与员工皆为受害者。
要打破这一困局,企业应承担起责任,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建立健康的工作制度,关注员工身心健康。比如,明确加班审批流程,限制加班时长,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健康管理服务。监管部门也需加强劳动法规的执行力度,对违规过度加班等行为严肃查处。同时,员工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和健康观,懂得劳逸结合,学会拒绝不合理的工作要求,珍惜自己的身体。
职场不应是健康的“消耗场”,生命无法重来,莫让“拼命式工作”吞噬健康与生活。只有企业、监管部门和员工三方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健康的职场环境,让每一个职场人都能在事业发展与身体健康间找到平衡。
吴某在康复日记中写道:“好好爱自己。”这句话不仅是对过去的忏悔,更是对社会的叩问。当“拼命”成为美德,“休息”沦为原罪时,我们是否已陷入一场集体无意识的自我剥削?真正的进步,不应以ICU为终点,而应以“活着且幸福”为起点。
来源:红网
作者:黄建洋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