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义佳 (西南科技大学)
近日,羯磨科技真人互动游戏《监寓》因以“偷拍”女租客为主题,宣传语含“偷窥”“害怕被抓”等争议内容,并采用偷拍视角真人视频,引发网友举报,TapTap预约页已关闭。但游戏官方称非下架,计划1-2个月后上线,并称遭网暴已报警。北京市文旅局指出该游戏未获版号,禁止国内上线,已介入调查。(3月28日 观察者网)
此款以“偷拍女租客”为主题的互动游戏,将“偷窥”包装成核心玩法,用“不敢偷窥是害怕被抓”的露骨宣传语挑动用户神经,甚至在被举报后以“网暴受害者”姿态倒打一耙。这场舆论风波撕开的不仅是某款游戏的道德疮疤,更暴露了科技资本对人性阴暗面的系统性开发——当窥私欲成为商业蓝海,当伦理底线沦为流量密码,我们亟需建立数字时代的文明护栏。
北京市文旅局对《监寓》“无版号运营”的查处,实际上暴露了当前游戏监管体系的局限性。当前游戏版号审核虽对暴力、血腥等内容设有明确红线,但对精神暴力、心理操控等软性越界行为仍缺乏有效制衡。当科技公司用真人人像建模、AI换脸技术突破物理空间限制,用“虚拟现实”模糊道德边界时,传统的内容审查标准已显滞后。更值得深思的是,TapTap等平台在游戏下架前已积累大量预约用户,这说明算法推荐也在成为灰色产品的传播加速器。
社会和个人都需要直面当下的监管困境:在元宇宙、真人互动等新兴领域,如何界定“虚拟”与“现实”的犯罪边界?当游戏中的偷窥行为可能诱发现实模仿,开发者的法律责任是否应超越传统的内容违规范畴?这些问题反映着游戏审核标准,除了建立在基本的法律法规之上,更需要涵盖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在内的多维度伦理评估。
面对灰色商业的野蛮生长,简单的封禁处罚已不足以治本。当某游戏公司工作人员将舆论监督称作“网暴”,当“司法处理”成为对抗批评的盾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企业的傲慢,更是整个行业价值坐标的偏移。科技公司需要重新理解“用户需求”——真正的市场需求不应建立在对人性弱点的剥削之上,健康的文化消费应该帮助用户实现精神提升而非感官沉沦。
游戏产业的未来,应当走向“科技向善”的价值重构。这需要开发者跳出“人性欲望=商业价值”的思维定式,将隐私保护、性别平等、心理健康等要素嵌入产品基因;需要监管部门建立动态化的伦理审查机制,对利用AI、VR技术实施精神操控的行为设立专门条款;更需要玩家群体建立自觉抵制意识,用市场选择倒逼行业进化。
当前网络空间存在的偷拍黑产、隐私泄露等问题,正需要刚性法律与柔性伦理的双重规制。当资本将人性弱点开发为盈利工具时,我们需要在日益完善法律约束的同时,重构科技伦理的价值坐标,让道德律令跑赢商业逻辑,避免技术进步沦为边界消弭的不当之举。
来源:红网
作者:魏义佳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