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雨 (华南理工大学)
利用一张串联起永川桂山公园革命烈士纪念碑、集成电路创业史陈列馆等35个点位的“红岩铸魂”永川思政地图,重庆永川已有10万名学生通过线上资源、9万余人次来到线下场馆,借助数字技术穿越时空,聆听更为生动的思政课。针对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存在的“学段断层”“校际壁垒”“家校脱节”问题,永川构建“政—校—家—社”四方联动机制,整合100余位专家、3000余名教师、1.1万名志愿者,建成包含330余节精品课程和200余个实践案例的大思政教育资源库。(4月1日 《光明日报》)
数字技术赋能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教育创新发展的大势所趋。随着AR、VR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课本中二维平面的场景已经能够跃升为可交互的沉浸式体验。这种“技术+空间”的融合,破解了传统课堂“照本宣科”的困境,将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具象可感的情感共鸣,让同学们深度浸润在课堂的滋养之中。搭建课堂教育资源库,既能够保障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更能够助力打破数据资源共享的地域限制,形成教育合力。
但在技术狂飙突进的教育变革中,我们仍需保持审慎的态度。重庆永川的成功实践,实质上是对“育人为本、技术为用”的坚守。若过度堆砌“数字赋能”概念却未建立技术与育人的实质关联,搭建智能资源库虽采集海量数据,但未能转化为有效的学情反馈机制,所谓“技术赋能”最终只会沦为“两张皮”工程,甚至引发信息安全与伦理风险。智慧教育不是简单的“人脸识别抬头率”、仅将课堂互动数据(如签到率、答题频次)生硬植入教学评估体系。当教育改革落入“为技术而技术”的误区,虚拟仿真、资源整合只会沦为汇报材料中的装饰品,技术赋能反而成为育人的“数字化障壁”。
技术赋能不是对传统课堂的取代,而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不应是工具对价值的驯化,而应当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用数字手段深化价值引领,真正实现育人为本、技术为用。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发挥数字技术优势,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唯有始终将“培养什么人”置于“用什么技术培养”之上,才能在数字浪潮中守护教育的光芒。
来源:红网
作者:王诗雨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