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金晶 (西南科技大学)
近期,江苏、辽宁发生几起利用手机NFC功能实施的电信诈骗案件。江苏淮安警方通报,2025年2月20日,王某接到电话,对方说能帮他办理某培训考试报名退费手续,引导他下载App后,要求他开启手机NFC功能,然后将银行卡放在手机背面刷了五次,20多万就没了。辽宁锦州警方也发布两个这样的案例:一个是以改签机票为名,通过NFC转账被骗近十万,另一个是所谓取消平台会员费,手机NFC“碰”一下银行卡钱就没了!(3月31日 央视新闻)
手机轻触银行卡的瞬间,账户资金便如流沙般消逝。江苏、辽宁等地频发的NFC盗刷案件,将智能设备的安全隐患暴露无疑。诈骗分子利用虚假APP与屏幕共享,将智能手机变为“隔空取物”的犯罪工具,造成单案高达20余万元的损失。案件的背后,是不法分子对技术的滥用,并由此产生了新型安全危机。
在NFC盗刷事件中,受害者轻点“确认”键后,不仅开放了手机屏幕,更为不法分子解锁了直通钱包的通道。当技术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这场犯罪分子利用NFC功能的便捷对受害者进行“指尖上的掠夺”也为我们带来警示。我们享受着NFC功能带来的支付便利,却可能忽视了其潜在风险。从传统电话诈骗到精准操控手机,犯罪分子正在攻克用户的数字素养防线。部分用户对NFC功能缺乏了解,在犯罪分子的教唆下便轻易授权屏幕共享,这无疑于亲手为犯罪分子递出保险箱的钥匙。
技术本应是守护安全的防护,却在诈骗分子手中变成突破防线的利刃。守护好安全这道防线,不仅需要用户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警惕非官方操作,还需要科技企业强化安全校验,为便捷支付套上“防护锁”。在这场与犯罪分子的数字安全赛跑中,唯有让安全意识跑赢技术漏洞,才能守住数字时代下用户们的“钱袋子”。
来源:红网
作者:段文金晶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