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胖都来”到“警茶”:商业碰瓷何时休?

来源:红网 作者:朱俊皓 编辑:汪敏星 2025-05-16 19:17:44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朱俊皓(广州大学)

“五一”假期,浙江嘉兴海宁的“胖都来”引发舆论关注,被网友质疑碰瓷“胖东来”。无独有偶,近日广州增城区街头一家即将开业的饮品店,门牌上白底蓝字赫然写着“警茶”二字,店铺玻璃上还张贴着身穿蓝色制服、手持饮品的卡通人物图案。有商家透露,给店取名“警茶”,更多是想博眼球、蹭流量,至于是否合规,商户们并不清楚。5月13日,据《羊城晚报》记者报道,广州市增城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经与店主积极沟通,对方已对不当招牌进行遮挡。一件又一件商业碰瓷、投机取巧事件,让我们不禁发问:这场闹剧何时才能休止?

从“胖都来”蹭名牌“胖东来”,模仿其名称、标识,到“警茶”利用警察形象营销,此类商家通过制造容易混淆的品牌形象吸引消费者。这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更将普通的消费体验变成“大家来找茬”的闹剧,严重损害消费者对市场的信任。同时,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和商业伦理遭到破坏——正规品牌多年苦心经营的成果被投机者轻松窃取,警察形象作为国家公权力的象征被商业化利用。这些商家为牟利不择手段,正在侵蚀健康的商业生态。

雷碧与雪碧、康帅傅与康师傅、蓝月壳与蓝月亮、周住牌与雕牌、娃啥啥与娃哈哈、粤利粤与奥利奥……无论什么品牌,似乎都难逃被抄袭的命运。为何这种投机行为屡禁不止?部分商家追求短平快、赚快钱,认为企业通过“搭便车”既能减少品牌塑造的成本,又能快速获利。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助长了商业碰瓷之风。此外,层出不穷的模仿案例也暴露出市场监管的漏洞。以“警茶”为例,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名称由申请人自主提交后经系统审核通过。系统审核通过,意味着该名称在形式上初步符合相关规定。而系统依赖动态更新的词库进行比对审查,这反映出审核标准过于宽松,相关机制存在缺陷。

根治这一乱象需要多方协同发力。企业应回归经营初心,如“胖东来”般诚信经营,以优质服务赢得顾客,而非投机取巧;监管部门须升级审核机制,对恶意模仿和不正当竞争加大处罚力度,甚至将违规者纳入失信名单;消费者则需提高辨别能力,坚决抵制山寨产品。唯有三方形成合力,才能打造更健康的商业生态。

商业碰瓷或许能博得一时流量,但终将反噬自身。当市场充斥此类“擦边”品牌,受害的不仅是某个企业,更是整个商业文明。归根结底,唯有坚守诚信底线,企业才能行稳致远,市场方能健康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朱俊皓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9/50/1496485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