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清哲(河南师范大学)
提起南京,人们总不禁联想六朝古都的风云变幻,而南京城墙就是历史风云的见证者。始建于1366年的南京城墙曾一度千疮百孔。如今的南京城墙是什么样子呢?记者沿着城墙来了一次实地探访。登临南京城墙台城段,可以远眺钟山,俯瞰满城烟霞,将鸡鸣寺、玄武湖风光尽收眼底;夜幕降临,可在《心印·中华门》实景剧等夜游项目中体验明朝生活;走进武定门的金陵书苑,可静品一杯香茗,轻翻几页书,偷得浮生半日闲……(5月15日 《光明日报》)
一度千疮百孔的明代古城墙,如今却成为了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变化着实令人感叹。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厚重城墙,再度鲜活起来,以包容的姿态迎接着现代居民的到来,这一幅人与城墙和谐共存画卷的背后,是文物保护思维的转变。构建历史文物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和谐关系,或许才是保护文物的“最优选择”。
近年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全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各地的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关注。然而,在保护文物的过程中,保护文物和居民生活之间产生矛盾的现象也不容忽视。例如,2019年,北京门头沟区的王先生因其房屋所在的院落被认定为北京市文保单位,他只能按照文物古建标准修缮。归根到底,事件的背后都是没有协调好文物保护和居民生活的关系,在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过程当中出现了问题。
文物保护并非粗暴地将文物保护与百姓生活对立起来,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方式看似让文物远离了可能存在的风险,但也阻碍了群众了解和接触文物的途径。文物保护不应该是为了保护而保护,而应该在保护的同时让文物更好地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南京市通过“颗粒归仓,守护城墙”项目让散落的城砖“回家”,民众参与到城墙的保护工作当中,于一砖一瓦间建立起了百姓与城墙之间的情感联系,让城墙成为市民身边“挪不走的好邻居”。
通过构建人与文物和谐共处的环境,更能传承文物本身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基因。随着与文物的接触逐渐增多,人们对于其背后承载的历史故事的好奇就会不可避免地被激发。每当游客驻足观看城砖上镌刻的工匠及督造官的姓名时,“物勒工名”这一古老的制度便生动地呈现在了人们面前,而南京城墙砖文这一座露天史料库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在游客的每一次阅读中不断实现。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不仅是诗人浪漫的幻想,也是可以触摸的现实。在与文物的一次次相遇中,文明和历史被人们所传承,文化和记忆被人们所铭记。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文物的保护,更离不开一个人与文物和谐共生的环境。
来源:红网
作者:宁清哲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