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假家长“角色扮演”闹剧,折射“学业预警”真问题

来源:红网 作者:刘雨晴 编辑:汪敏星 2025-05-17 17:41:53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刘雨晴(南京师范大学)

不久前,多所高校公布学业预警结果,引发热议。不少高校明确,收到学业预警告知函的学生,将被联系家长(或其监护人)。在社交媒体平台,“学业预警代打电话”已有相当的规模。卖家提供“扮演家长”服务,根据挂科数量,线上通话价格从70元到150元不等,线下到校面谈则涨至1200元左右。(5月15日《中国青年报》)

大学生花钱找假家长进行“角色扮演”,看似是一场引人发笑的闹剧,实则折射出教育体系中与“学业预警”相关的多方问题。

高校的主要职能是教育,而学习成绩是衡量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对高校来说,发出“学业预警”的初衷是以关注学生的方式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通过“早发现、早预警、早行动”,学校能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找准核心问题,进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从这一点来看,“学业预警”并非“处分”或“惩罚”,更多的是“关怀”与“护航”。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联系家长”这一预警方式的合理性仍有待商榷。当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出现危险信号,高校通过联系家长进行协调,希望家长能够督促学生重视学业、避免挂科、积极进取,其出发点毋庸置疑。

但问题在于,“找家长”延续了中小学教育的思维。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尚未成熟,家校联系较为紧密。当孩子的学习出现问题,老师与家长多沟通交流,可能有助于改善情况。而在高等教育阶段,一般而言大学生已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理应为自己的学业负责,培养个人综合素质,逐步成长为独立自主的新时代青年。面对这一阶段的学业问题,学业预警机制应该成为综合性的护航系统,以学生本人为主要沟通对象,从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学业帮扶、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开展工作,不能仅通过“发送学业预警告知函并联系家长”了事。高校老师,尤其是辅导员,更应关注日常学业管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观念引导,避免一有问题就“找家长”,将校内问题抛至校外,把高校教育责任转嫁为家庭教育责任。

不可否认,在任何阶段,教育都不是家庭或学校一方的事。孩子“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高枕无忧,大学教育的开始不代表家庭教育的退场。无论何时,家长都不应忽视与孩子的交流沟通,而应在平时适当询问孩子在大学校内的情况,及时善意提醒以期尽快改观;在发现问题时,平和地与孩子交流。如果学生收到“学业预警”告知函后,宁愿支付较高费用,也要找人扮演家长以应付学校,这表明亲子之间的交流沟通也存在一定问题。

回到假家长“角色扮演”的闹剧,不论是由于预警制度的缺陷,还是代际沟通的疏失,“花钱请人演爸妈”都是不可取的。于学生而言,这种做法不是“自救”,而是“逃避”。这不仅会让学生花费大量钱财、丧失诚信,还会使其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于市场而言,“家庭演员”产业处于灰色地带,存在市场乱象,一旦参与其中,学生的财产安全就难以得到保障。此外,“家庭演员”在工作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完成角色扮演任务,会接触到雇主及其家人的大量隐私信息,可能对学生的隐私安全产生威胁。总的来说,这种方式看似能解燃眉之急,实则孕育更大危机。

面对“学业预警”,各方需共同发力:学校应优化学业预警制度,以学生为本,轻预警、重帮扶;家长应增进代际交流,加强家庭教育;有关部门应整治市场乱象,敦促产业整改……然而,化解“学业预警”问题,关键在于学生自身。假家长的“角色扮演”或许能欺骗父母、欺骗学校、欺骗自己,却不能解决学业中的真问题,反而背离接受教育的初心。

当预警声响起,学生能做的,是适时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寻找破局方法、迈出前进步伐,从而冲破“学业预警”的桎梏,走出“人生如戏,全靠演技”的困境。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刘雨晴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9/51/1496604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