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业预警催生灰色服务,好制度的初衷为何“跑偏”?

来源:红网 作者:彭诗棋 编辑:刘经纶 2025-05-19 17:36:45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彭诗棋 (西南科技大学)

近日,一大二学生小杨收到学业预警通知后,因担忧被家长知晓,而在社交平台意外发现了“扮演家长”灰色服务的现象,从线上70元起的“代接电话”到线下1200元的“面谈扮演”,甚至衍生出代考作弊的黑色产业链,这类畸形服务的滋生,暴露出学业预警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诸多难题。(5月15日 《齐鲁晚报》)

学业预警的初衷本是通过早期干预督促学生重视学业,但许多高校将“联系家长”作为核心手段,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成年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考量不足。高校若仅将预警等同于“向家长告状”,而不加以学业辅导、心理干预等实质性帮扶措施,实则是将本应承担的教育引导责任转嫁给家庭。这种“管理思维”主导的制度设计,不仅削弱了学生对学业责任的自主认知,也让预警机制异化为家校之间的“责任传递链”,而非学生成长的“矫正轨道”。

在学业预警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认知偏差带来的问题。一些学生将学业预警等同于学业“压力信号”。在社交平台上,“如何隐瞒学业预警”的讨论热度远超“如何解决学业问题”,反映出学生对预警机制的深层抵触。部分高校将预警通知设计成“红色警告单”,辅导员在沟通时多次提及 “家长失望” 等内容,这些做法容易让学生将学业问题与道德层面的不足相联系,使学生在面对预警时陷入两难。当学生感到自身的学业困境可能被过度解读,且缺乏合理的沟通与支持渠道,他们或许会寻求诸如“扮演家长”等灰色服务作为应对方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解决学业问题的复杂性。

为破解这一难题,高校不妨尝试转变角色定位,从传统的“管理者”逐步向学生成长的“陪伴者”过渡,推动学业预警机制回归教育的核心价值。当高校聚焦学习习惯改善、职业规划引导而非家校联动威慑,将更有助于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业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学校能够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他们自然会减少对灰色服务的依赖。这就需要高校在制度设计与执行过程中,传递出理解、包容的信号,让学业预警真正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有效制度。

学业预警本应是教育的“安全网”,却被异化为“压力阀”。当学生宁愿冒险购买灰色服务也不愿直面制度时,恰恰说明预警机制尚未真正触及学生内心。只有赋予学业预警制度更多人文关怀,将其从带有压力的信号转变为温暖的成长引导,才能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守护教育的初心与温度,帮助学生在求学道路上稳步前行。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彭诗棋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9/53/1497077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