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炳佐(复旦大学)
近期,“真实故事计划”公众号发文,称歌曲《跳楼机》“或许是00后世代的第一个流行文化样本”,并将它与“不苦”“速食爱情”等标签绑定,认为其体现了这一代人拒绝内耗、拒绝没苦硬吃的文化取向。然而在评论区,众多网友却质疑,“跳楼机真的可以作为00后世代的流行样本吗?”
在国内两大音乐平台QQ音乐与网易云音乐上,《跳楼机》的收藏量已突破1000万次,并在QQ音乐热歌榜上连续在榜137期,还获得了腾讯音乐榜的双白金认证。但是归根结底,它只是一首歌,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我们无需为它贴标签、写导语,也不必小心翼翼地理解其文化象征意义。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听歌是一项个体性质很强的娱乐活动。一首歌曲,喜欢就够了,好听就可以了。我们当然不能否认创作者和歌手在创作和演绎一首歌曲时,其精巧的设计和他们赋予这首歌的意义。但相比于特定的文化内涵,情绪的释放和感官的享受显然是更重要的。
毫无疑问,我们当然可以从流行文化中读出时代的片段,但强行给任何娱乐活动和文化产品贴上标签,赋予意义,只会让所谓的意义变得廉价。轻快的曲风并不代表“拒绝内耗”,而是帮助我们放松心情;简洁直接的旋律也并不代表“速食爱情”,不过是我们在快节奏生活中难得的轻盈表达。
等到潮水退去回头看,这首歌或许曾经在一段时间内受到许多00后的喜爱,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00后世代的流行样本。80后、90后、00后显然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群体。在如今,我们更需要的不是被包装出来的样本,而是更少被归类的自由。
“XX星座肯定会喜欢这首歌”“今日的穿搭是INFP专属”……我们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常常能看到类似的言论,人们用星座、MBTI等标签为自己归类,并在这些标签构建的小圈层中寻找归属感与认同感。我们开始担心和别人不一样,开始习惯先确定标签,再决定态度。在寻找同类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接受了个体独特性的消失。
不是每一首歌都要承载文化意义,也不是每一个喜好都必须被贴上标签。当我们卸下“代表谁”“说明什么”的压力,也许才能重新感受到,那些纯粹被喜爱、被感知和被聆听的瞬间,才是流行文化最动人的地方。我们不必总是成为某个时代的样本,成为自己,已经足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陈炳佐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