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辉
重庆大学一本科生14篇SCI论文、多项发明专利的“学术神话”被现实击碎。5月10日,重庆大学发布情况通报称,刘某乔系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某华之女,刘某华安排刘某乔参与了其本人部分署名论文和专利的研究工作,存在论文和专利署名不当的学术不端行为。此外,刘某华的论文中还存在图片上传错误等学术不严谨问题。经研究决定,给予刘某华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免去研究生院副院长职务;按相关程序撤销刘某乔获得的国家奖学金等荣誉和奖励。
本科生发表14篇SCI论文,这种“学术神话”本就是对常识的挑战。尤其是在化学这样实验门槛高、周期长的学科领域,这名“天才”本科生远超常理的学术产出,即便是经受严格训练的科研工作者也难以望其项背。当事人心知肚明,却为何依然如此肆无忌惮?
近期频繁上演的论文数据造假、学位论文放水现象,在学术圈并不是个例。一方面,学术圈长期存在“近亲繁殖”现象,这也是学术领域反腐持续打击的重点;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对论文署名不当长期处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状态,甚至还会推波助澜,例如要求必须挂导师、挂专家才能发表。当初中生都能申请专利,用个别当事人的“胆大妄为”来辩解,这个借口实在说不过去。
更令人瞠目的是,作为大学生最高荣誉的国家奖学金,评选有着层层把关监督程序,却轻易被一个学术不端行为攻破。不妨试问:当学院、学校各级评审看到一个本科生以14篇SCI的离奇成就参评时,当这一“学术神话”被学校的宣传平台津津乐道时,难道没有产生哪怕一丝疑问吗?面对这种明显超出常理的学术履历,是所有人都选择性失明了,还是早已形成某种令人不安的潜规则默契?
学术不端俨然已成为一种系统性顽疾,其根源无非是“唯论文论”的考核机制与圈子文化的双重作用。当科研成果被异化为职称评定和利益攫取的工具,当量化指标成为衡量学术价值的唯一标尺,就必然催生铤而走险者。有人通过买卖论文、数据造假获取“成果”,有人则更隐蔽地利用自己的学术资源为亲属谋福利。这些行为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对学术诚信的严重背离。
重庆大学此次的处理可谓雷厉风行,事后问责固然必要,但远不足以触及问题根源。应当建立对学术成果的实质性评价体系:要打破“唯论文”的固化思维,建立跨越学科壁垒的学术监督机制,让学术不端无处遁形;更要打破学术圈内的权力寻租链条,杜绝“论文挂名”这类潜规则。
知识和学术成就不是“拼爹”游戏,这是基本常识,也是铁的纪律。每一次学术不端的曝光,都是对学术共同体的一次警醒。唯有真正回归学术本真,坚守知识靠积累的基本准则,我们才能重建一个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这不仅关乎科研道德,更是捍卫教育公平的底线之战。
来源:红网
作者:杨辉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