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谣言披上AI外衣,公众认知秩序亟待重塑

来源:红网 作者:张绮芮 编辑:吴海刚 2025-05-12 22:34:01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张绮芮(浙江万里学院)

近期,一些网络账号以滥用AI技术、嫁接拼凑等方式虚构突发案事件、编造公共政策、捏造社会民生领域谣言,误导网民认知,造成公众恐慌,扰乱社会秩序。网信部门指导网站平台持续加大监测和处置曝光力度,及时溯源并关闭谣言首发账号,累计处置相关违法违规账号2210个。(5月12日 央视新闻)

AI技术宛如一把双刃剑,既具备创造价值的强大能力,亦蕴含制造危害的潜在风险。在算法黑箱与深度伪造技术的加持下,当代谣言早已突破传统谎言的粗糙形态,披上AI的“完美伪装”,成为极具迷惑性的信息病毒。AI造谣呈现出令人防不胜防的新特征,可通过语音模拟、人脸替换、场景生成等技术,使造谣者可以凭空“制造”出看似真实的突发事件视频;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他们能够批量生产逻辑严密、文风专业的虚假政策解读;基于大数据分析,造谣者可以根据用户喜好精准投送能引发目标群体情绪波动的谣言内容。这种“技术赋魅”也使得谣言完成了从“可信度低”到“以假乱真”的质变。

这场看似简单的网络治理行动,实则是一场关乎社会认知的保卫之战,它不仅挑战着公众的信息辨识能力,也考验着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网络谣言的应急反应与治理智慧。谣言的危害已从信息污染升级为认知劫持。当虚假信息以高度“真实”的形态反复出现时,公众的判断基准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偏移。久而久之,社会成员可能形成某种“后真相”思维模式——不再关心事实本身,只在意信息是否符合自己的预设立场。这种群体认知结构的异化,比单个谣言造成的直接危害更为深远,它不断侵蚀着社会共识的基础,使公共讨论失去共同的事实前提。

那么如何有效揭露AI谣言的真面目,保护公众免受误导,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信任的重要课题。一方面,作为‘真相守护者’,公民在面对AI谣言时应主动查证信息的真实性,不盲目转发未经证实的信息。公众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增强对AI谣言的识别能力;同时,公民还应积极举报发现的谣言内容,参与网络监督,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应加强技术手段的研发与应用,提高对谣言的监测和打击效率,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数字时代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当深度伪造技术突破“眼见为实”的认知底线,算法推荐解构“求真共识”的社会基础时,一场没有硝烟的认知争夺战正在数字空间悄然打响。网信部门的这次处置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胜利不在于关闭了多少账号,而在于重建了怎样的信息伦理与认知秩序。在技术与谎言的合谋面前,每个公民都应成为“真相守护者”,要常持理性之心,守住真相的底线。毕竟,在AI重构的数字宇宙里,清醒的认知能力才是守护文明根基的“超级算法”。

来源:红网

作者:张绮芮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9/56/1495143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