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打印机变印钞机,技术便利为何沦为犯罪温床?

来源:红网 作者:裴琳 编辑:刘经纶 2025-05-14 19:04:49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裴琳(西南科技大学)

5月13日,江西公安部门就公布了一起印制假币案。江西抚州一对有假币犯罪前科的夫妇何某龙、徐某花,自2023年9月起在家中利用打印机、油墨等工具大量伪造人民币,涉案金额达20余万元。两人通过买菜找零方式在多个县区流通假币,每日使用量300至3000元不等,基本实现“即印即花”。警方接到群众举报后展开调查,锁定犯罪嫌疑人并在其住所查获15张假币、制作工具及大量小面额纸币。目前两名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5月13日 央视网)

一台普通家用打印机、几瓶油墨、一叠纸张,这些本应用于日常办公的工具,在江西抚州一对夫妻手中成为了“私人印钞机”。近年来,打印技术迭代升级,高精度设备价格持续走低,家庭打印逐渐普及。然而,此案暴露出技术便利的阴暗面:打印机的色彩还原能力被用于仿制货币,普通纸张经简单做旧后竟可“以假乱真”。犯罪嫌疑人供述,其假币制作成本不足真币面值的10%,却能通过“小额找零”实现高回报。技术普惠本应推动社会进步,但在此案中,却成了降低犯罪成本的“帮凶”。更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犯罪呈现“去专业化”趋势。传统假币犯罪依赖精密设备和专业团伙,而如今,一台家用打印机、网络教程便能支撑起一条“微型假币链”。技术门槛的崩塌,让犯罪从“工厂量产”转向“家庭作坊”,监管难度陡然升级。

在此案中,假币日均使用量仅300至3000元,通过买菜、购物等场景分散流通。这种“蚂蚁搬家”式的犯罪手法,既利用了市井交易中现金核验的随意性,也精准击中了监管的薄弱环节——小额现金追溯难、民众防范意识弱。警方数据显示,受骗者中近七成为中老年群体,他们对电子支付不熟悉,更依赖现金交易,成为犯罪分子的重点目标。此外,犯罪者选择“印多少花多少”的策略,不留存大量假币,进一步规避了传统侦查手段。这种“即时生产、即时消费”的模式,暴露了基层社会治理在技术犯罪应对上的滞后性:若仅依赖事后追查,而无事前技术防控和民众教育,类似案件恐难根治。

遏制技术犯罪异化,还需构建多方联动的治理网络。技术管控应“向前一步”。相关部门可推动打印设备识别防伪码的功能升级,对试图打印特殊图案(如货币纹样)的行为自动预警;金融安全教育需“向下扎根”。社区、金融机构应针对老年群体开展假币辨识培训,同时推广电子支付在小额场景的应用,压缩假币流通空间;最后,法律震慑要“靶向发力”,对利用技术工具实施“小案累加”型犯罪,需突破传统按单案定罪的局限,探索以技术手段还原犯罪总量、提高量刑精度的路径,形成有效威慑。

当技术进步不断突破想象时,社会也需同步思考:如何在工具便利与风险防范间找到平衡?唯有让技术伦理紧追创新脚步,让治理智慧穿透犯罪迷雾,方能避免普惠之光沦为阴影下的温床。

来源:红网

作者:裴琳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9/58/1495792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