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瘦身”幌子下的“毒咖啡”,为何能横行市场?

来源:红网 作者:李庆尚 编辑:刘经纶 2025-05-14 21:13:53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李庆尚(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近日,江苏溧阳的张女士在朋友圈被黄某推广的“减肥咖啡”吸引。该产品宣称纯植物无副作用,无需节食运动,每日一包就能轻松瘦身。张女士花420元购买后,却出现头晕心慌、失眠等症状,遂向市监局举报,案件移交公安处理。 警方抓获黄某及其上家杨某某等5人。经鉴定,这款咖啡含有违禁成分西布曲明。西布曲明是中枢神经抑制药,副作用极大,长期服用可致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属国家禁止添加的“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5月13日 荔枝新闻)

消费者急于减肥追求“形体美”,对减肥产品功效的追求、对减肥效果急于求成以及消费者本身防范意识不足是重要因素。在当下以“瘦”为美的审美观念影响下,很多人幻想能不费吹灰之力达成瘦身目的。“无需节食运动,每日一包就能轻松瘦身”这样极具诱惑性的宣传广告词,正中消费者下怀,让他们放下防备,忽略了产品潜在风险。同时,在社交属性较强的微信朋友圈购物环境下,消费者会因对熟人或熟人的朋友资质的信任,从而降低对产品安全性的审查。

消费者须明白减肥成效绝非依靠一杯咖啡这类投机取巧的方法能实现。减肥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健康生活习惯的过程,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 年版)》以及专家建议,减重可以通过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充足睡眠达到效果,若效果不佳还可前往正规医院的减重门诊就诊。消费者妄图通过几包所谓的“减肥咖啡”就轻松瘦身是不切实际。这些“毒咖啡”不仅无法真正减轻身体负担,还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消费者要擦亮眼睛,避免权益受损。

销售渠道的隐蔽性、多样性、流动性,也为“毒咖啡”提供了“发挥空间”。“毒咖啡”的销售渠道通过美甲店、朋友圈宣传售卖与传统的销售渠道相比监管难度更大。美甲店不是专门的食品销售场所,相关人员在日常监管中容易被忽视;朋友圈更属于“微信好友”间的社交领域,交易进行往往不公开,监管部门难以监测。不法商家钻空子,利用这些隐蔽渠道,打着熟人低价、分享好物的幌子,避开监管,售卖问题产品。

在监管层面,线上交易具有跨地域性、交易主体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增加了监管的复杂性。当消费者在朋友圈购买到问题产品寻求监管部门帮助时,可能连最基本的商家身份、经营地址、产品成分都难以确定,这都是给监管部门追溯源头、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出的难题。而且,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交易缺乏规范交易流程和售后保障机制,消费者一旦发现问题,往往是投诉无门、维权路漫,助长了不法商家的嚣张气焰。

要杜绝“毒咖啡”这类有毒有害食品泛滥,消费者群体需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盲目相信夸大式宣传,要通过正规渠道选购产品,仔细查看产品资质。社交平台应建立健全交易监管机制以及问题投诉回溯渠道,严格审查网络商家资质,对违规销售行为及时出手制止并向监管部门报告。监管部门要加大对隐蔽销售渠道的排查力度,强化跨区域监管协作,提高黑心商家违法成本,避免有毒有害食品在市场流通,守护好消费者的健康防线。

来源:红网

作者:李庆尚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9/58/1495808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