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萌(华南理工大学)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自己“五一”假期在杭州打网约车观看演唱会时,发现网约车前排座椅靠背张贴了一张“差评者得癌症”的手写纸条,让自己的父母非常不舒服,“原本看演唱会心情都是很好的,完全被破坏掉了,也不敢投诉给差评。”对此,涉事的如祺出行网约车客服专员核实后表示,未收到用户的投诉无法进行处理。(5月14日 澎湃新闻)
不少网友和当事人一样疑惑:“有车牌号和照片,核查一下行程就知道了,为什么不能处理?”事实上,在黑猫投诉等网页上,司机违规运营而平台却不作为的案例屡见不鲜,滴滴出行、高德打车等知名网约车平台都曾被曝出类似事件。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不禁让人深思:平台真的应该如此“隐身”吗?
从法律层面来看,平台的“隐身”行为无疑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无形侵犯。作为服务提供方,平台本就该公平衡量、维护消费者正当权益。而本次事件中司机公然张贴威胁性纸条,平台却视而不见,这无疑是严重的失职行为。
进一步探究,司机与乘客之间矛盾频发的背后,平台的不作为难辞其咎。司机将怒火发泄到乘客身上固然不对,但平台就毫无责任吗?平台在服务生态构建中扮演的角色更值得审视:为追求效率与利润,部分平台对司机管理模式趋于简单化,算法规则缺乏弹性空间,考核机制过度依赖用户评价权重,客观上加剧了司机对差评的焦虑感。如本次事件一样过分在意好评而“诅咒”差评者,从而进一步恶化了用户体验。而当用户将不满情绪对准司机时,本应肩负起调解责任的平台却选择了“消失”,导致司乘矛盾冲突不断升级。
从长远角度来看,平台这种漠视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无疑将面临用户流失和信任崩塌的反噬。部分平台或许心存侥幸,认为个别低质量服务不会对市场份额造成实质性影响,甚至秉持着“店大欺客”的错误观念。然而,市场规律不会偏袒任何漠视消费者的企业,乘客也不会长期容忍服务质量低下的平台。消费者拥有自主选择权,在遭遇不愉快的出行体验后,自然会选择其他出行方式。长此以往,平台的口碑将逐渐变差,用户数量也会不断减少,最终损害的还是平台自身的利益。
网约车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平台、司机与乘客三方的良性互动。平台必须摒弃“隐身”思维,主动承担起承运人责任,建立健全服务监督与投诉处理机制。既要保障乘客的合法权益,又要优化司机的工作环境,网约车行业才能真正形成健康有序的发展生态。
来源:红网
作者:陈雨萌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