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露(云南财经大学)
近日,兴业银行私人银行推出“2025菁英实习计划”引发热议。“非私行客户新增资金1000万元以上,存量私行客户新增资金500万元以上”,可为客户子女提供知名企业实习机会,要求实习期内资金不得转移。兴业银行部分地区私行中心确认该计划属实,目前报名已截止。5月27日,兴业银行方面表示,鉴于该项目引起争议,经审慎评估,该行已暂停该项目。(5月27日 红星新闻)
字节跳动也紧急辟谣,称相关传闻均不属实,强调实习岗位录用均需符合公司业务招聘需求。这一事件不仅折射出金融机构与名企合作中潜藏的道德风险,更反映了公众对社会公平性的深切担忧:当教育、职业机会与财富绑定,普通人该如何自处?
笔者认为,此类合作需以坚守道德底线为前提,任何以金钱特权置换公共资源的行为,都将对社会公平与企业公信力造成双重伤害。
以特权置换实习机会,破坏了社会公平。银行将“高额存款”与“名企实习推荐”挂钩,实质是用财富为少数人开绿灯。实习本是年轻人积累经验、证明能力的起点,若变成花钱就能购买的资源,无异于让寒窗苦读的普通学生输在起跑线上。当事方声称“项目委托第三方机构执行”,但公众质疑的是:为何只有存款千万的客户能获得推荐?这种“增值服务”,实则是将公共资源包装成富人特权,破坏职场公平。
企业辟谣容易,但重获公众信任需让合作机制透明化。面对质疑,字节跳动迅速否认“存款换实习”行为,强调招聘只看能力,其及时回应固然值得肯定。然而,事件背后仍暴露了第三方机构与金融机构合作的模糊地带。若银行委托的第三方机构能“推荐”客户至名企实习,是否意味着存在隐形资源倾斜?企业虽未直接参与,但仅声明与己无关,却对合作机制缺乏监管,难免让公众质疑招聘公正性。因此,名企需进一步公开合作边界,以透明机制消除公众疑虑,例如定期审查第三方机构的推荐流程,确保能力优先原则不被架空。
事件引发热议,恰恰反映了普通人对“资源垄断”的担忧。当下就业竞争激烈,一份大厂实习可能决定简历成败,实习履历被视为职业发展的关键跳板。公众的激烈反应,是对社会公平底线的集体捍卫,是对“金钱万能”潜规则的集体抗议。要化解这种担忧,不能仅靠企业自律,还需制度约束。例如禁止金融机构以“增值服务”名义贩卖教育资源,监管部门也需明确划定合作红线。
兴业银行暂停项目,是纠错的开始,但远非终点。当金融机构以“增值服务”之名行资源垄断之实,当名企的招聘公正性因合作模糊性受质疑,损害的不仅是企业信誉,更是整个社会的公平信念。
社会资源的分配,必须回归能力与需求的本位,这才是对奋斗者最大的尊重,也是对公平正义最好的守护。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杨露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