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钰(云南财经大学)
近期,多名消费者向中国新闻网反映,一些看似售卖油盐酱醋米等农副产品的店铺,暗地里却偷偷向老年人销售高价“保健品”。有的老人花费50万元购买的“神药”,实际仅为成本不足百元的压片糖果。电商平台标价500元的普通食品,经过“健康导师”包装后以2000元卖给老人。更有商家甚至通过每日更换密码的线上“培训课”,对老人进行洗脑式营销。(5月27日 中国新闻网)
这无疑是一场披着温情外衣的精准围猎,它不仅暴露了当下银发经济的伦理失序,更将智能时代老年人的生存困境赤裸裸地暴露在公众面前。面对技术发展的一路狂飙,老年人正被数字洪流冲入认知与情感的双重孤岛。
此类骗局并不新鲜,但其“打不死”的生命力却耐人寻味。老年群体信息接受能力、技术适应能力上的相对滞后,这样普遍存在的代际落差,正被骗子精准转化为诈骗切口。央视网曾报道一起涉及全国3万多名老年人、涉案金额高达10亿元的“包治百病”保健品大案。他们会借助大数据精准圈定老年人作为目标人群,在算法驱动下开展“人盯人”式情感营销,一步步包围式渗透。从“免费鸡蛋”到“包治百病”的承诺,电话回访、情感话术、假冒专家、上门服务……整套链条如行云流水,套住的是老人对健康长寿的天然渴望,而利用的正是老人无法轻易跨越的数字鸿沟。
相比于数字鸿沟带来的不便,情感缺失对老年人的伤害更为深刻。2022年杭州警方侦破的一起保健品诈骗案中,犯罪团伙通过假意嘘寒问暖,向老年人高价推销所谓“名贵滋补品”,非法获利近400万元。受害者多为独居老人,年龄最大的93岁,被骗金额最高达30万元。这些诈骗分子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关注和情感的渴望,精心设计“孝心话术”,模仿子女的语气,赢得老年人的信任。诈骗窝点的“孝心话术库”储存着千余条模仿子女语气的关怀信息,每句话都精准踩中老龄化社会孤独的脉搏。“别让等待,成为遗憾”的口号最终被冲淡在时代浪潮之中,老年群体在骗局中求索的不只是保健,更是一种情感代偿。我们必须反思,是什么让骗子学会了关怀,而我们却疏于在场。
应对这场危机,急需推动技术防御与社会温度并行。在技术更迭飞快、经济高速转型的当下,我们不能继续让老年人群被抛在信息高速路之外,社会各界应共同为老年人铺设“数字缓坡”。银行、医院等公共服务场景要推动适老化改革,社区也应常态化开展数字技能培训和反诈宣教。除此之外,应加强对“包治百病”式保健品营销的监管,严惩情感诈骗、精准收割等行为,平台也需承担审核责任。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要照顾,更应该赋权,让老年人重新成为有尊严、有能力与社会并肩前行的主体。
每个人都终将老去,但在变老的过程中被剥夺尊严、判断力与安全感,是社会之殇。我们不能止步于短暂的愤怒,今日为老人架设数字反哺的慢行通道,终将成为所有人暮年时的归途。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周子钰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